万象

七一专题潮起浦东万象新,勇担使命再出

发布时间:2021/8/13 21:07:38   点击数:

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开发,浦东开发开放的序幕由此拉开。这一年,黄燕铭正在浦东的高桥中学埋头学习,准备参加当年的高考,听到新闻,憧憬未来。31年过去,浦东从河道与芦苇掩映、农田与村庄交错,变成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黄燕铭也从高中生、大学生、证券分析师,早已成为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亲历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全过程。

浦东坚持践行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打造高品质生活。桥梁、隧道、地铁,与浦西之间交通线不断增加,使得“过江难、难过江”的日子一去不返。一座座国际社区在浦东拔地而起,迭新着人们对生活的万般想象。年,浦东率先组建城运中心、建设智能化“城市大脑”,抓住智能化“牛鼻子”,不断提升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浦东作为上海五大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在经济领域,年浦东新区的生产总值突破1.3万亿元,以全市1/5的土地面积、1/4的常住人口,创造了上海1/3的经济总量,是上海的“王牌”。在航运领域,随着外高桥港区和洋山深水港区的相继建成,以及长江口深水航道的全线贯通,自年起,上海港吞吐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在贸易领域,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于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因贸易而生,因贸易而兴,创下多个全国“第一”。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浦东因建设上海自贸区以及临港新片区再次站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在科创领域,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张江科学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在金融领域,陆家嘴金融城已经成为中国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全、金融机构最集聚、金融交易最活跃、金融人才最集中的区域。

年11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浦东开发开放30年取得的显著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明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

而立之年再出发,党中央赋予了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到年,浦东要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之际,让我们满怀期待,与浦东一起砥砺前行!

1、浦东开发开放实现高品质生活

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开发,浦东开发开放的序幕由此拉开。这一年,对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黄燕铭来说尤为刻骨铭心,一是他考上了上海财经大学,掀开了人生新篇章;二是作为浦东人,他熟识的乡土亦开启翻天覆地的改变。

1.1城市风貌:从阡陌桑田到现代都市

当时,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黄浦江,上海的母亲河,真是有点偏心。她在奔向大海的途中弯了一下腰,把繁荣送给了浦西,把落后留给了浦东。”黄燕铭还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浦东到处是阡陌农田、低矮棚屋,地标性建筑物是东昌消防中队的瞭望塔,也是当时浦东最高的建筑,只有24米。

31年过去了,浦东的面貌焕然一新。地标性建筑物的高度不断刷新:年,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投入使用;年,金茂大厦落成;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竣工;年,上海中心大厦建成。米、.5米、米、米,成就了陆家嘴地区的四张高度名片。而很多人认识浦东,正是从东方明珠塔,还有那一栋栋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开始的。

图1:年黄浦江两岸风貌

资料来源:BusinessInsider

图2:浦东陆家嘴地区的天际线

资料来源:BusinessInsider

1.2交通便利:天堑变通途

生活上,首当其冲的障碍是交通不便,“过江难、难过江”是老百姓的一句口头禅。往来浦江两岸,轮渡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正是因为过江不方便,大多数老上海人“宁可在浦西有一张床,而不要浦东一套房。”年,南浦大桥横空出世,总长米,宽30.35米,主塔高米,是上海真正意义上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如今,黄浦江上又有一座大桥动工建设,贯通两岸的第14座大桥将诞生。桥梁,加上隧道、地铁,平均不到3公里就有一条过江路线,浦东与浦西已被四十余条越江交通线紧密连接。

1.3国际社区:开放一座城市

“站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是浦东开发办每一位同志在当年熟记于心的句子,这也使得“开放一座城市,迎接世界的到来”成为这片热土的文化底蕴之一,联洋、碧云,乃至后来的森兰、唐镇等国际社区由此应运而出。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后者对国际化的界定有所变化,并非以国际人口迁入的多寡,而是引入“生态、节能、环保、宜居”的先进社区理念,增加绿地、医院、学校、体育馆、邻里中心等生活配套。

1.4治理水平: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在智慧城市方面,浦东率先组建了城市运行中心,开发出城市运行管理系统,即“城市大脑”,城市运维、城市环境、城市交通等都接入其中,“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依托物联网、视联网等设备,“一网统管”的神经网络覆盖36个街镇、个村居委,尤其是孤寡独居老人家中、城市易发事故点位等,数据实时传输到区城运中心和街镇分中心,并同步传输给管理人员手机终端。不仅24小时守护城市平安,更为浦东人民带来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疫情期间,浦东作为上海“东大门”,浦东机场作为国内入境人数最多的口岸,尤其需要贯彻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全面防控策略,而这套“神经元系统”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能自动识别、智能发现被隔离人员外出情况等。

2、浦东开发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

2.1经济:开发浦东,振兴上海

80年代的上海经济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尽管在建国之后的30余年内,工业生产增长了数十倍,但始终就在当时平方公里市区中“螺蛳壳里做道场”,城市空间再也无法支撑厂房的扩充需求,居民居住条件改善更无从谈起。其次,全市财政收入的80%上缴给中央,所剩无几的地方财政无力更新工业设备,原有设备“超负荷运转”、“带病运转”。最后,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经济,造成能源和原材料紧张,上海的生产秩序受到严重冲击。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必须找到一个能更多释放活力的突破口。当时,在“上海向何处去”的问题上,存在着四种方案,即:“西扩”、“北上”、“南下”、“东进”。经过在衡山饭店召开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战役研讨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于年12月联合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首次明确提出开发浦东。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对全世界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上海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部署,制定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十六字方针,揭开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序幕。

年,浦东的生产总值是60.24亿,在全上海占比不到1/12。经过31年的发展,浦东新区目前区域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万人,下辖12个街道、24个镇。年,浦东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万亿元,超过国内80%以上的二线城市,以全市1/5的土地面积、1/4的常住人口,创造了上海1/3的经济总量、4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50%的金融业增加值和6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已成为上海的“王牌”。

图3:上海市生产总值与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快速增长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年鉴》,《浦东新区统计年鉴》,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2.2航运:空海优势凸显,集聚效应已现

作为临海靠江的都市,码头对于上海滩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先有十六铺,后有上海滩”正是其生动的写照。80年代,上海的港口贸易曾一度陷入瓶颈。打开国门放眼世界的时候,发达国家的集装箱化率已达80%以上,成为国际海运的通用模式。而上海港的货运以传统的件杂货(袋装或桶装货物)和散货(煤炭、矿石等无包装的货物)为主,建立现代化、专业化的集装箱码头成为上海的当务之急。

年,专家们一致看好浦东外高桥一带。年10月30日,外高桥港区码头一期建成投产,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便突破万标准箱,年跻身世界集装箱港口前二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跟着启动。伴随“主战场”从内河转向长江口,外高桥港区二至六期工程加速建设。年,上海港便迈入千万等级世界集装箱大港之列。

面对船舶越造越大、吃水越来越深,跳出黄浦江、越过长江口,到大海建深水港这件事变得迫在眉睫。经过长达6年的选址论证,年6月26日,深水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年,一期工程米长码头岸线建成;年,二期工程米长码头岸线建成;年,三期工程米长码头岸线建成;年底,四期工程全自动码头建成。四期工程是当今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港区,集装箱从港区装卸到码头运输、仓储全部实现自动化运作,生产作业可以实现零排放。此外,四期工程码头所用的岸桥、轨道吊、自动导引运输车、设备控制以及生产调度系统全部为自主研发制造,码头运行的核心技术实现全国产化。

图4:上海洋山深水港

资料来源:pixabay

图5:浦东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稳定(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浦东新区统计年鉴》,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枢纽港建设是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随着外高桥港区和洋山深水港区的相继建成,以及长江口深水航道的全线贯通,上海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年,港口吞吐量便超越新加坡,始终保持世界第一,并稳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大港。

随着浦东国际机场投入使用,上海成功构建国内首个“一市两场”城市机场体系,亚太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初步建成。年,浦东国际机场全球最大单体卫星厅的使用,开启了“航站楼+卫星厅”的一体化运营模式,进一步强化了浦东国际机场的枢纽中转功能。当年,浦东机场旅客吞吐量.34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56万吨,年起降航班架次,并且浦东国际机场连续12年稳居全球货运机场第三位。

图6:浦东国际机场的枢纽中转功能日益显著

资料来源:《浦东新区统计年鉴》,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上海已发展形成七大航运服务集聚区,其中大部分位于浦东。外高桥、洋山—临港地区成为现代航运物流示范区,北外滩、陆家嘴地区以航运总部经济为特色,吴淞口地区初步形成邮轮产业链,虹桥、浦东机场地区成为临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航运服务集聚区,国内外航运、航空企业、功能性机构纷纷落户上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日益稳固。截至目前,全球排名前十位的班轮公司、全球排名前五位的邮轮企业、全球前五大船舶管理机构中的四家、国际船级社协会正式成员中的十家均在沪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

2.3贸易:勇立潮头,敢为人先

年浦东开发启动之时,中国进出口总额.4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同年,浦东进出口8.6亿美元,仅为我国出口总额的0.74%。年,浦东新区完成进出口总额.73亿元,占上海全市比重的60.3%。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于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因贸易而生,因贸易而兴,创下多个全国“第一”。当时,中国的法律条款对贸易公司的设立有着诸多限制,审批权归属于对外经贸部。为了赢得先机,外高桥保税区于年向中央争取到了上海市外资委批复外资独立贸易公司的权限。年11月,上海保税生产资料交易第一分市场开张。年12月,中国第一部地方性保税区条例《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条例》正式通过,并在年1月1日实施。由此,在这片芦苇地中诞生了中国经济规模最大、业务功能最丰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年,外高桥保税区完成进出口额.4亿美元,同比增长4.1%,其中进口额4.8亿美元,增长3.7%;出口额.7亿美元,增长5.0%。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浦东再次站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年9月29日,作为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初始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由原有的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组成。成立当晚,中国自贸区便出台中国第一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在此之前,中国对外商采用“正面清单”,清单上有的行业和领域才允许外商投资,而“负面清单”的意义在于,只要没在投资黑名单上都予以放开。

利率市场化也同样从自贸区起步。央行将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改革扩展至全上海市,这是第一项推广至区外的金融改革政策。区内推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个政策被后续陆续成立的广东、福建、天津三地自贸区沿用。

图7:上海外高桥保税区2号门

资料来源:unsplash

年4月27日,上海自贸区迎来第一次扩区,新增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区和张江高科技片区,总面积达.72平方公里。陆家嘴片区以金融业为主,金桥开发区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张江片区则集中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年8月20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设立。临港新片区拥有我国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这是对标国际竞争力最强自贸园区的重要载体,将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便利化政策和制度。

2.4科创: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赢得未来

根据浦东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bulili.com/wxly/2355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