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UAD建筑万象丨西湖大学建设工程概念性

发布时间:2018/1/4 17:40:27   点击数:

百年前的年

北大校长蔡元先生培聘请陈独秀、胡适、李大钊、梁漱溟等众多大家于一校,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开启了中国大学的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今年,以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为首,同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潘建伟、北京大学饶毅等科学界名人,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拟筹建一所小而精、高起点、民办的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

有幸,参与之!

我们在与全球十几家设计公司经过二轮比选后,成为入选的六家国内外设计团队之一,最终参与了西湖大学建设工程概念性方案设计竞赛。此时,以董丹申院长和黎冰总建筑师为首的UAD团队所有成员热血沸腾,在历史的机遇面前全然不敢有任何懈怠之心!

虽然面对设计周期仅一个多月、项目用地情况复杂、设计条件不断补充完善的现实情况,作为多年生活工作在大学校园里的我们,情怀、使命是驱动大家不断求索和创新的源动力,以往的校园设计经验已无法满足这所新型校园设计的要求,大家必须争分夺秒尝试各种设计的可能性。传统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各种总图关系均跃然纸上,不断否定、不断尝试,董丹申院长还经常在出差途中或深夜以后把构思草图传回项目组,团队成员们在深受鼓舞之余,兴奋、焦急、痛苦……各种心情,五味杂陈。

▲出差途中,董老师深夜发来的第一张草图,首先确定了南水北湖的格局

唯有创新,突破以往的任何经验,也许才能设计出满足未来使用者真正需求的大学校园,经过约半个多月的各种尝试,设计团队最终大胆提出了“开放大学”的设计方向。也许这一设计理念在欧美或近邻日本及新加坡都是常态,但因我们的国情等多种原因,设计师往往都不太敢轻易采用这一理念。

然而,这对于我们也许是最好的突破!

▲不断优化完善中的核心区草图

NO.1

『开放包容?城校一体』

传统的国内大学往往会在主要出入口处设置正规而恢宏的校门,以彰显学校教育的地位与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开放、包容、互动、参与”开始日渐成为现代顶尖大学的发展趋势。鉴于西湖大学将会是一所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的民办大学,因此,方案并没有设计过于正式的校园大门和对称严肃的礼仪轴线。

取而代之的是,设计以穿越场地的荆大路为起点。考虑到分期建设的要求,在首期规划中,围绕原有荆大路形成了一条主要的校园环路,并延伸至外围的规划道路,形成中心科研教学区与外围生活区的基本格局。首期建设,分区明确,自成一体;后期规划延续了首期的布局特点,在原有路网基础上再形成一条车行的校园环路。

同时,设计又依托场地的原有水系,自然展开,通过设置“南水、北湖”的核心景观结构,对原有水网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在各出入口附近都预留了大片自然景观。

NO.2

『学科交叉?古今交汇』

位于校园中央的科研教学区,以强调学科联盟的复合交叉、共享高效以及弹性生长为主要概念,从而回归大学教育的本源。

整个科研教学区被分为两期建设。首期建设以生命科学学院、基础医学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学术长廊与学术会堂为主体,后期建设则以人文科学学院、图书馆、陈列馆、综合教学楼与体育中心等建筑为主体。

设计为各学院单元分别预留了发展用地。在校园成立之初,这些预留用地将兼做校园绿地,与主体景观融为一体;而在未来,当校园需要再添校舍之际,这些分散的预留用地可依据科研功能就近配置,实现弹性生长。

▲分期与预留

通过整体规划与建筑空间的精心构思

两期科研教学区最终呈现出现代的城市肌理与传统的江南水乡兼容并存的独特格局

虚实相生,互为一体

NO.3

『微型城市?学习内街』

首期科研教学区追求高效紧凑的教研模式与开放互动的户外空间,如同一座微型城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四大学院,理性规整,沿中心环路一字排开,呈现围合之势;容纳了科研公共平台、学术交流中心、学生中心、行政楼以及食堂的学术长廊,犹如一缕灵动的绸缎,既连接了被荆大路分割的东西地块,又与四大学院一道围合出精彩纷呈的学习科研内街。

作为校园未来的精神殿堂

学术会堂被置于草坪中央

在成为视觉焦点的同时

又巧妙地将两期科研教学区联系起来

中央的学习科研内街是整个校园的活力核心之所。

内街两侧,建筑单体均以科研综合体为基本理念,以营造高效集约的信息交流场所。不同尺度的科研交流空间结合内街分散布置,实验室单元适应未来长远发展、灵活易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及使用的需要进行灵活分隔和组合。学术长廊是联系各个学院、进行学科交叉的重要场所。

内街之中,丰富多样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是室外科研的主角。科研长廊、交流广场、户外讲堂,全天24小时开放的内街空间为校内师生提供了不同需求的互动场所。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广大师生从教室或宿舍中被吸引出来,一起交流,一起研讨,从而实现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现代办学思想。

NO.4

『分级管理?逐级开放』

设计在荆大路与校园道路的所有交叉路口上皆设置了管理节点,以应对不同场合下校园对荆大路通行状况的限制管控。通过合理的对内管理与适度的对外开放,原有的城市道路空间与未来的校园空间将融为一体,社会与大学之间的开放互动将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核心教学科研区采取“大开放小封闭”的布局模式结合慢速交通以及步行优先的设计模式,高品质、全天候的步行环境让人流可以从多个方向进入校园,穿越广场与建筑群,形成漫游的空间感受。

▲首期核心区建筑与荆大路城市开放的界面关系,四大学院采用小封闭式的围合布局

当两期科研教学区共同完成时,从南侧相对内敛的学习内街,到中部半公共的集会草坪,再到北部开阔的湖光山色,校园空间对社会逐级开放,从而实现城市与大学之间多层次的交流与互动。

▲校园空间开放度分析

NO.5

『现代风格?江南风韵』

建筑风格注重多样性的统一,以体现西湖大学独特的包容性内涵与多元化发展。简洁明快的建筑形体体现了现代美学的大气简约,而精致抽象的立面单元和材料细部则含蓄地表达出江南地域的传统风韵。

▲核心教学科研区建筑色彩分析

建筑色彩延续整体的建筑风格进行统一规划

科研教学区采用红、白、灰三种主要色调

既大气简约、朴实庄重

同时也兼顾江南地域的传统色彩

▲红色系图书馆滨水而建,享有最佳的景观资源

▲白色系学术会堂和灰色系学术长廊

▲灰色系档案馆临荆大路转角而建,便于对城市开放

我们所提交的西湖大学建设工程概念性方案,因为较准确地把握了项目定位、分期建设和学科交叉等需求,以及因时因地地提出了开放式校园的设计理念,加之董丹申院长在评审环节对设计方案所做的精彩陈述,最终使方案分别在专家评审委员会和决策委员会两个评比环节中均获得第一名的成绩。

▲各设计团队代表在漫长的等待评审结果,画面的右上方为一直与我们团队PK到最后的HENN团队

▲专家评审委员会评比获第一名后,UAD团队主要创作人员兴奋之余合影留念,并为下一轮的决策委员会的方案陈述做准备

▲决策委员会评选获第一名后,UAD团队主创人员当场与校方代表进行设计交流

虽然后来在与德国HENN事务所进行的第二轮优化设计环节的比选中,没能赢得最终的方案设计权,但此次竞赛中我们的方案提出的学术长廊、学科交叉、圆形会堂等诸多设计手法和理念,对校方和中选方案均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虽留遗憾,但如今,我们依然与德国HENN联手合作,为将西湖大学由概念到建成、进而打造成未来中国第一所小而精湛、世界一流的新型民办高等学府而共同努力!

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团队所有成员本着开放、激辩、自由、包容的设计态度,上下齐心、分工明确、协作奋战,为不断求索与创新夜以继日地挥洒着激情与汗水;而团队中以董老师为首的上一辈建筑师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则是吾辈及年轻建筑师需要不断去学习的榜样!

年即将结束,本文作为一年来我们参与的众多项目中最值得记忆的一次设计竞赛经历,在此做一简要回顾,与UAD的各位设计同仁共勉!

设计团队/董丹申黎冰陈瑜范须壮彭荣斌陈冰王豪徐荪吕一明章子权葛洋康高海伦刘佳付伟博潘喆······

合作部门/建筑六院创研中心

撰文/范须壮

UAD









































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bulili.com/wxdt/1469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