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一则从杜若展开的杂谈

发布时间:2021/10/7 20:29:22   点击数: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http://m.39.net/pf/a_4349554.html

《梦溪笔谈》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贞观年间,太医局需要杜若,便让户部的度支司找寻杜若,可度支司的郎官是个读书读一半的,又颇为教条主义,于是因着谢朓的诗句“芳洲有杜若”,责令坊州进贡杜若。坊州当地回应道:“坊州不出杜若,应由谢朓诗误。”唐太宗知道后大笑,罢免了度支司的郎官。先说杜若,杜若这个名字从古到今并非都指同一种植物。现今的杜若是鸭跖草科杜若属的草本植物,在长江以南地区分布很广。谢朓的诗句显然是引用自《楚辞》的“采芳洲兮杜若”,而古人所描绘的杜若,其形象更接近于姜科植物,但各种说法不一,以至于后世无法确定到底是哪种姜科植物。姜科植物普遍具有香味,这个特征与《楚辞》追捧香草的精神保持一致。

杜若Polliajaponica(鸭跖草科)图/kongozan

高良姜Alpiniaofficinarum(姜科)图/logees

再说产地,“芳洲”与“坊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名词,“芳洲”指的是植物丰茂的水中小岛,在温暖湿润的湘楚地区是常见的地理景观。而唐代的“坊州”位于现今的陕西黄陵县,属于陕北地区。即便唐代气候温暖,不论是鸭跖草科的杜若,还是姜科的杜若,都如坊州当地所汇报的,不存在。

沈括在这个故事后面还加了一段叙述:唐代中书省曾改名为紫微省(取自于星象中的紫微垣,意为天帝居住的地方),因而在中书省种植紫薇花。然而,直到沈括所处的北宋,中书舍人院紫微阁前仍种植紫薇花,一直沿用这个唐朝的短暂旧制。沈括认为这与坊州贡杜若的例子一样,都是因循守旧的体现。作为古代中国极少数重视科学的知识分子,沈括通过这两个故事,讽刺朝中官员的教条主义和不求甚解,其实也反映了科学精神的普遍缺失。这里不讨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到底如何,也不讨论沈括的人设争议,就来谈谈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什么?我认为其核心是:求真、质疑、坚持、理性、包容。科学精神不仅是科学家才要有的,整个社会都需要科学精神。但为什么科学精神始终无法被大众接受,主要还是它的存在本身有点“反人性”。大众喜欢什么?喜欢的是直观的、明确的、具体的、感性的、熟悉的东西,而不是晦涩的、严谨的、抽象的、理性的、陌生的东西。所以,故纸堆里的旧例、先贤的至理名言、奉为圭臬的典籍自古就是判断标准的首选。而感性的表达、可见的荣耀、整齐的高歌,也往往更受偏爱。人总是愿意接受自己熟悉的东西,所以直接、明确、具体、感性、熟悉的事物,才符合大部分人的直观感受,这都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要务实、要进步、要解决、要创造,就必须由这种“反人性”的精神来推动。哪怕客观事实并不悦耳,实践过程失败重重,舆论环境恶意满满,总要有人坚持下去。相信坚持的人,也并不太在乎值不值得。科学精神其实是一种具有共性的精神,并不仅限于科学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变化的,都是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会因为个人喜好而改变,也不会遵循所谓的主观模式。时代的浪潮起起伏伏,投机获得的红利就像岸边的泡沫,出现的同时也意味着走向破碎。拥有壁立千仞的本心,便不会畏惧风化侵蚀,不论是立于潮头的坚守,还是化为岁月的沉积,都会给世界留下宝贵的财富。所以,请珍惜坚持求真务实的人,珍惜理性包容的声音,别等出现问题并关系到自身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些人才是值得信赖的,这些精神又有多么宝贵。赫奇帕奇的忍冬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bulili.com/wxdt/2398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