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筠,华州华阴人,唐代著名道士,字贞节。一作正节。性高鲠,少举儒子业,进士落第后隐居南阳倚帝山。天宝初召至京师,请隶人道门。后入嵩山,师承冯齐整而受正一之法。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年),吴筠离开嵩山,南游金陵(今南京),访道于茅山,遂隐居于茅山修道。后又东游天台山,登临沧海。在剡地同越中名士常作诗酒之会,所著诗歌,名躁东南,后传于京师。玄宗闻知他的大名,遂遣使前往征召。吴筠到达长安后,在大同殿拜见了玄宗,二人论道说法,十分投机。玄宗即令吴筠待诏翰林。
吴筠对道教基本理论多所阐发。所著《玄纲论》,上篇明道德;中篇辩教法;下篇析凝滞。他将“道”解释为“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而“德”则为“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共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他又以“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来阐发“道”与“德”的关系;以“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莫归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联,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来表述“道”、“德”、“自然”三者的关系。他继承和发挥了老庄自然无为的哲学,认为“道”为宇宙万物之根源,称“道”生成宇宙万物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进而认为道德、天地、帝王三位一体。“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一也”。他把社会治乱的原因,归结为“天地之道,阴阳之数”和人情世风是否淳朴,主张加强封建道德教育。强调“父不可不教于子,君不可不治于人。教子在乎义方,治人在乎道德”。
在修炼方术方面,吴筠认为,人依靠自身体内的精气、神而生存,若要长生成仙,就必须注意精、气、神的修炼。认为修炼精、气、神,应当“守静去躁”,把“躁动”的原因归结于“情欲”,故去躁又当去除情欲。声言“欲不可纵,纵之必亡”,“但能止嗜欲,戒荒淫,则百骸理,则万化安”。在其所著《神仙可学论》中,谓“远于仙道”者有七,“近于仙道”者亦有七,认为只要采其“七近”,避其“七远”,“惩忿窒欲,齐毁誉,处林岭,修清真”,“以摄生为务”,“虚凝淡泊怡其性,吐故纳新和其神,高虚保定之,良药匡补之”,表里兼济,形神俱超,就能“挥翼于丹霄之上”,成为神仙。其守静去躁思想,与司马承祯“收心离境”,守静去欲的理论基本一致。他提出的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等主张,对宋代理学有一定的影响。其主要著作有《玄纲论》和《神仙可学论》。《玄纲论》则单独成篇,亦分为上中下三卷,凡三十三章。
吴筠的“七远”“七近”仙道学说,在唐代重视外丹,炼制长生仙药之风,盛行的时候,却重视精气神的内丹修炼,指斥外丹为舍本逐末,对后世道教内丹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对宋代理学的产生有启迪作用。
其主要著作有《玄纲论》和《神仙可学论》。此外,《通志》卷六十七又载其所著《心目论》《复淳论》《形神可固论》《坐忘论》《明真辩伪论》《辅正除邪论》《契真刊谬论》《道释优劣论》《辩方正惑论》各一卷。今《宗玄先生文集》分为上中下三卷,收有《神仙可学论》《心目论》《形神可固论》等。《玄纲论》则单独成篇,亦分为上中下三卷,凡三十三章。
法务法会
天师府书籍募捐倡议书
龙虎山道教协会常住道众(在职)名单及相关事宜公示
1、龙虎山道教清规榜
2、年内地初授箓试题(附参考答案)
3、同舟共济,共克时艰——龙虎山道教新冠疫情防控纪实
4、江西慈爱公益基金会联合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向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龙虎山景区管委会、上清镇政府捐赠防疫物资
5、面对疫情,我们能够从道教经典当中得到哪些启示?
6、从道教立场出发,本次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
7、新冠疫情的长期防控,正是个人静修好时机
8、答疑
静坐、站桩的时候无法入静怎么办?
9、道教正一、全真两派之区别
10、正一道士不知“正一”何解可不行
11、如果有人告诉你正一派道士不用持戒,那肯定是在胡说八道
12、宋代天师家的“雷法”
13、嗣汉天师府内“潜伏”的二十八星宿
14、为什么祖天师三百弟子当中只有赵升、王长二位真人得道飞升?
15、中国人能不能过圣诞节?
这本不是问题,问的人多了,也就成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