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2/6 12:28:54 点击数: 次
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http://www.wzqsyl.com/我在.12.20日发布有《“后母戊/司母戊”鼎?——被错认的一尊宝鼎》一文,然后一读者留言:“司母戊鼎二代人叫下来了,不宜改!”。看到此留言,觉得很适合用下面这个表情来表达我当时的心情:按我的理解,该兄弟的意思是——“司母戊鼎”不是一个、百个人这么叫,而是“二”代人都这么叫,所以即便现在知道它是错的,但时间过得太久,错的人数太多,也不适合再更改了。由此我想到那些由于误判而冤枉下狱的“罪犯”,那些已经被“定”罪的、已经在“坐牢”的、已经“坐完牢”出狱了的、已经死了都含冤未雪的……当感觉可能有冤情、可能误判的时候,重新深究深查,这有需要吗?人都已经坐牢十年八年或人都死了,再证实当初的确误判,还有必要更正错误吗?答案是肯定的。常挂嘴边,说我们的文明高度发展,那它体现在哪?我想其中之一就是人权得到尊重和保护——每个公民都享有基本权利,即在政治、经济、文化、人身等方面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司法必须遵循法治、平等、独立、责任、公平的原则,才能有效地惩治或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所以,“亡羊补牢”、“知错必改”是司法应持的态度,通过知错,然后纠错,至真相大白、惩治真正的罪犯、还被冤者以清白并作出相应的补偿,这才是司法对受害者、受冤者、犯罪者真正公平、公正的体现。稽,即查核,如稽考、稽查。“稽古”释义:考察古代的事迹,以明辨道理是非、总结知识经验,从而于今有益、为今所用。说到稽古(考古)中出现的错误,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它与司法不能相提并论,因为两者所引起的后果,严重程度不同。所谓古,即古人(死了的人)、古事(过去的事)、古物(古时之物)等,那都是过去式,即便搞错了,对现在的人来说也不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因为构不成威胁所以多数人觉得无关痛痒;为了省去更多的麻烦,相关的人更愿意将错就错,维持原状。其实,这样的想法和认知是极为不妥的,因为就像司法程序一样,稽古(考古)中,怀疑有错,就应该深入调查取证,一旦证实出错,就理应改错,不能以其它任何借口“知错不改”,因为它不止事关稽古(考古)当事者,它还事关过去、现在、未来,它是国民之大事。1、事关过去古史、古事、古物都是记录古人的事物,那么过去重要吗?当然重要。时空是从“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它跟文明一样,都有传承的关系,“现在”——上承“过去”、下启“未来”。所以“过去”是基础、是前提,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更不会有“未来”。人类自诩为世界万物的主宰,故我们所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当然就离不开人。设身处地的想,如果我是古人(王),我为什么要创造文明、发展文明、传承文明?答案是:我想把我的人生经历分享给更多的人(周围的人、子孙后代等),希望他们从我的经历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或吸取失败的教训,希望他们能够趋利避害,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我、喜欢我、拥护我;另外,在我死后还能想起我、怀念我、铭记我…人们以我为崇拜对象,子孙以我为光耀之祖。所以,我们稽古(考古)的成果,直接关系到古人的初衷、愿景是否能昭示后世。举个例子,帝喾本来是一个光耀千古的帝王,他上承“五帝”、下启“虞、夏、殷、周”,被后世历代王朝所尊崇,所以他的各种图腾形象被后人当作圣物来崇拜。可到了如今,因为稽古(考古)失误,帝喾的图腾标志被我们当成恶兽“饕餮”。一时间“饕餮纹”、“兽面纹”大行其道,古帝王的图腾都被当成了“兽”。因为我们的误解,“兽”红了,“人”(王)被埋没了,不见天日啊……。2、事关现在“现在”的发展、变化正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之上,“过去”的一些影响“现在”的方方面面——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所以才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是前人种树,才有得我们后人乘凉……可是时间久了,我们就容易忽略曾经脚下所踩的人,一代又一代过后,我们几乎忘了感恩当初种树的人。我们重视“现在”,憧憬“未来”,却不屑于回顾“过去”,殊不知,很多的“现在”都与“过去”息息相关、互通互联,例如:这个简表实际上就是古人根据“五帝”文明而创建的,天地万物循环、关联表。简表的内容包罗万象,由“五帝”衍生五行、五方、五色、五味、五音、五脏、五谷以及十天干、十二地支、四季八节气、十二月等等。时至今日,简表中的很多东西我们依然在沿用。古人创建的既对立又相联的“阴阳”理论,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至今影响深远,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古人对宗教、图腾、祖先的崇拜,是中华古姓氏的起源。姓氏,乃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姓氏文化的发展、百家姓的衍生,使延续千秋万代的人们,能够认祖归宗,辨别族亲、血亲。没有古人对野生动物的“驯化”,也许就没了今天如日中天的“畜牧养殖业”;没有古代的“稻作文明”,也许就没有如今农作物杂交技术的创生;没有古代的冶炼技术,也许就没有如今的工业强国;没有古人对医药、人体的研究,也许就没有今天享誉内外、造福大众的中医学术及养生理念……总之,我们的“现在”离不开“过去”,只是很多人意识不到而已。稽古(考古)不给力,无疑会让古代文古代深埋于地下,让“现在”如同空中楼阁一般悬浮着,没有了根基和依托。稽古(考古)失误,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说,还会像“鬼打墙”一样原地打转、滞留不前。3、事关未来都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稽古(考古)的成果会向世人“展示”,并且将之编制成“教材”教授给下一代。如果稽古(考古)失误,那么得出来的“结果”必然错误,那么所宣传的、教授的便是错误的知识,往小了说,可能只是文明失实,往大了说,也许会贻误后代。稽古(考古),如今存在很多误区,而普通人又大多跟风随众、人云亦云。这使得一些流言和认知让人哭笑不得,例如,很多人认为外国的文明,起源比我们的更早,更领先,甚至认为,我们的某些不是原创文明,而是外来文明,总有种“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感觉。还有一部分人固执地认为“只有考古发现或国家馆藏之物才是真的,其它都是假的”、“权威=真相=真理,不容(必)置疑”等,甚至国家相关部门的人也是抱持这种态度,这使得很多具有研究价值的文物流落民间,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事实上,所有人都知道“十墓九空”的道理,能完好保存在地下、并且刚好能被国家部分发掘出土的,毕竟只是少数。像三星堆遗址,如今只挖掘出土一、二号两个坑的东西,而三星堆遗址上的文明,历经数个帝王、几代王朝,他们制造与传承下来的全部东西,不可能只有一、二号坑的那些吧?其它的去哪里了?考古界目前对于三星堆文明,基本算得上是不太了解,既不了解,又如何断定那些与三星堆文物相似的民间文物的真伪?这就好来了一个人,让我们判断他是不是张三,那么首先我们得知道张三是谁,他身高几许,长得什么样,有什么特征,根据这些我们才能判断来人是不是张三。如果我们对张三一无所知,空口白牙就断言此人不是张三,这会不会太不负责任了?我认为,稽古(考古)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实际角度出发,以还原历史为目的,遵古礼、合古制、顺古势、对古史……稽(考)古的最高境界是,以“古”为本,“考”古→“纠”古→“复”古,只关史实,无关其它。
转载请注明:
http://www.mabulili.com/wxjc/278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