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4/4 11:24:35 点击数: 次
文|陈事美当世界各国交融的时候,就会出现对其他国家特殊熟悉的人,这种人往往被称为“XX通”。在晚清时期,中日两国互动频繁,日本出现了“中国通”,中国也出现了“日本通”。那么,他们究竟谁更了解对方国家呢?也就是说,两人相比,谁更“通”一些。先说日本的“中国通”。日本一直奉中国为老师,研究中国的人很多。但在晚清时期,真正特别了解中国的人还是非宗方小太郎莫属。此人为日本的一名高级间谍。在甲午战争前,他剃发易服,以商人的身份潜伏在中国,四处收集情报。中日开战后,他深入威海军舰基地刺探情报被发现后逃离。回到日本后,受到日本天皇的高规格接见。战后,他又重新回到中国,主要活动以创办报纸,支持维新派为主。再说中国的“日本通”。中国一直对日本这个小国充满不屑,对日本了解的人极少。甲午战败后,中国如梦初醒,大量留学生纷纷东渡日本留学。其中,真正对日本研究颇深的还属黄遵宪。他作为中国第一任驻日大使的副手出使日本。黄遵宪是一个真正的外交官,在日本期间,黄遵宪走遍日本主要城市,作诗无数,出版有《日本杂事诗》。同时,黄遵宪影响力最大的著作是编写《日本国志》,历时近九年的时间,长达50万字。该书出版后,轰动全国,还受到光绪的高度重视。宗方小太郎与黄遵宪一个日本的“中国通”,一个中国的“日本通”,二人谁更了解对方国家呢?我们不妨比较一下。要想深入了解一个国家,必须要在这个国家长期工作、生活。两人都有这种经历,但仔细比较起来,宗方小太郎有明显的优势。他在中国的经历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甲午战争前与战争期间,年,20岁时进入中国,年逃离中国,正好10年。另一个阶段是甲午战后再次回到中国直到病死。年再次回到中国,直到年在上海病死,这期间长达27年。也就是说,宗方小太郎在中国的时间大约有37年。他的寿命只有59岁,在中国的时间远比他在日本还多。再说黄遵宪,年11月,29岁的他随中国第一任驻日大使何如璋去了日本。不过,他去日本的时间比宗方小太郎到中国的时间还早7年。黄遵宪在日本的时间只有4年。年,他被调往美国旧金山。从时间上分析,宗方小太郎以在中国37年的经历,明显对中国的了解更深入。在日本只有4年的黄遵宪,对日本的认识肯定会肤浅很多。4年的时间,正好相当于大学本科学习的长度。你对大学就读城市的了解,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对家乡的了解。黄遵宪与宗方小太郎的差别就在这里。再比较一下他们的身份。身份的高低自然也会影响他们对国情的了解。宗方小太郎开始只是一个卖药的商人,而黄遵宪是外交官。宗方小太郎了解民间更多,更接地气。而黄遵宪接触的都是日本高官、名流,他对日本的上层更了解。他对日本的观察,可能更具有宏观视野与战略眼光。甲午战后,宗方小太郎积极接触维新派,对清廷的的高层同样也有一定的了解。或许深度、广度上并不如黄遵宪。是否了解对方,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方无法回避,那就是会说对方的语言。宗方小太郎确实会说中文,有几点证据可以说明。一是他自幼喜欢历史、汉学,到中国来最初也是学习汉语。相反黄遵宪就没有这样的基础。二是宗方小太郎在甲午战争期间,曾担任过日军的翻译。三是他在中国生活37年,长期与中国民间打交道,如果汉语不流利肯定是不行的。查阅黄遵宪的史料,貌似没有发现他会说日文的证据。在日本仅仅四年,又是官员,可以想到,他并没有学习日文的紧迫性,学习环境自然也不比宗方小太郎。宗方小太郎不会中文根本无法生存。再比较一下他们的著作。宗方小太郎作为间谍,自然要向日本汇报,各种报告自然少不了,比如对武汉三镇的详细分析。但真正具有代表性的两份报告则是《中国大势之倾向》、《对华迩言》。这两份报告高屋建瓴,是中国社会、文化的整体观察思考,非常透彻,入木三分。这两份报告直接送达日本高层,影响很大,成为日本对华政策的主要参考。黄遵宪的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则是《日本国志》。此著作是黄遵宪的呕心沥血之作,包含日本的天文、地理、食货、礼俗、官制、工艺等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更是作为重点来介绍。除了叙事记述以外,每部分都有作者的评价。《日本国志》在清廷高层也备受开明派推崇,光绪也曾看过。从两人的著作的影响力来说,应该可以打个平手。但如果论发挥的价值,黄遵宪明显不如宗方小太郎。《日本国志》早期根本没有出版,甲午战败后,才被重视。人们只是后悔没有早点读到此书,说明并没有发挥什么价值。而宗方小太郎的著作基本就是日本对华政策的参考,价值明显不菲。最后看两人的思想。宗方小太郎观察中国可谓深入骨髓。比如清末的中国,世界都认为中国会重新大国崛起,而宗方认为中国没希望,“洞察其心腹”,再“及其形体”,中国“犹如老屋废厦加以粉饰”。巧合的是,李鸿章自嘲是“裱糊匠”,认为大清帝国也是一座危房。宗方小太郎认为,中国的腐败深入肌理,全面丧失信仰。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崛起。他还预言,早则十年、晚则三十年,中国必将支离破碎。事实证明,宗方小太郎的预测是正确的。相比而言,黄遵宪看日本就没有宗方小太郎深刻,对日本更多是赞赏就与讴歌。黄遵宪在他的诗歌中,展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所以,黄遵宪最大的成就是诗歌,诗人才是他真正的身份。唯一能代表黄遵宪前瞻眼光的,或许就是琉球被日本吞并之际,他痛心疾首,上奏清廷,担心失去琉球后,日本还会吞并朝鲜,并图谋中国。由此比较可知,日本人对中国的了解远胜于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这也是日本近代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mabulili.com/wxjd/280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