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峦出没,云雾显晦,溪桥渔浦,洲渚掩映。“数尺江山万里遥,满堂风物冷萧萧”。尽显中国山水画的神采风韵。中国山水画不仅是世界艺术丛林中独树一帜的一道风景,也承载着中国艺术精神中最为深邃的寄托。
中国山水画的意蕴中沉淀着古人最为浓厚的情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以山为德、水为性的“比德”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觉感受,一直都是山水画演绎的基本原则。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可在山水画中尽显无余。古人在用笔墨描摹自然山水之际,同时也在倾述着内心无限的山河眷恋与优雅情致。
山水画是以山水自然景观为主要对象的绘画。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可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山水画最早在先秦时期已出现。王逸注《楚辞·天问篇》有言:“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天地山川。”《历代名画记》曰:“刘褒,汉桓帝时人。曾画《云汉图》,人见之觉热;又画《北风图》,人见之觉凉。”这《云汉图》和《北风图》,或许就是最早有记载的山水画作品。但当时的山水多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出现,即所谓“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
山水画开始脱离人物画成为独立的画种,是在六朝时期,宗白华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当时顾恺之绘有《庐山图》,被誉为“山水之祖”;宗炳著有《画山水序》,谈山水与“道”的关系,奠定了中国绘画的哲学基础。山水画的发展,和魏晋玄学的兴起有关。“以玄对山水”,用山水体现玄学的意味,而引发山水画的勃兴。
隋唐时期,山水画已趋成熟,“青绿破墨,各与性会”,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古老的一幅山水画。“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呈现出这时期青绿山水的面貌。而到了唐代,更创造了水墨山水和没骨山水。其中,水墨山水又被后世称为“南宗山水”,以王维为代表,被奉为南宗山水的“始祖”。水墨代替青绿,标志着中国绘画审美观念的深刻变革,王维引禅入画,率先以水墨之法表现空灵净明之境。《历代名画记》有言:
“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绰。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水墨以“无色”蕴含着“有色,即所谓“运墨而五色具”。表明水墨是一种具有极大概括性且直透宇宙本体的艺术语言。虚空净明的审美意趣,素朴恬淡的逸品追求,娱情遣性的自由抒发,一时成为士人的观照。
唐末五代初,荆浩创立奇峰峻起、俯瞰涧谷的格式,以及对质的坚实和空间的深远的追求,长期影响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他提出的山水画“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将“笔墨”提升到新的境地,从此“笔墨”成为中国绘画技法的代名词。荆浩之后,北方有“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李成、关仝、范宽,南方有董源、巨然。
北宋末期,在文人画思想影响下,米芾父子创“米家山水”,形成又一流派。郭熙则在《林泉高致》中,对山水画的透视运用,提出了“高远”、“深远”和“平远”的“三远”论,在画史上产生深远影响。郭熙还把山水比喻为“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如同辛弃疾所言:“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在与自然顾盼之间,艺术家拟人化了山川河海,艺术生命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
到了南宋,则有号称“南宋四家”的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创“水墨苍劲”一格。两宋是中国山水画的鼎盛期,“千山竞秀,万壑争流”有如山花怒放,绚丽多彩。
元代以降,山水面出现了一个重视主观抒发与风格的新高峰,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其代表人物赵孟额的突出贡献,是强调以书法入画,提出书画同法的观点,有诗云: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在赵孟的影响下,“元四大家”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在艺术上追求“春林远岫云林画,意态第然物外情”的清淡幽寂的意境,各逞奇才,自创风格。及至明代,山水画更趋多样,出现复杂纷繁的流派。早期以戴进为首的“浙派”执山水西坛之牛耳。中期以“明四家”为代表的“吴门派”崛起,名重一时。晚期则以董其昌为领袖,倡“画有南北宗”之说,“崇南贬北”。今人曾把他称为中国古代唯一有系统地研究山水画流派的人。董其昌在山水画创作中提倡“士人气”,“学者翕然宗之”。
清代的山水画出现了“摹古”与“创新”两种对立的画学思想,形成“保守”与“革新”两大营垒。保守派以“四王”为领军人物,革新派期以“清初四画僧”为代表。其中石涛被称为“清以来三百年间第一人”。他在《画语录》中提出“一画”论,名闻遐迩、受到人们高度重视。他说:
“且山水之大,广土千里,结云万里,罗峰列嶂,以一管窥之,即飞仙恐不能周旋也。以一画测之,即可参天地之化育也。”
这里的“画”,是天地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法则,画家把握了“一画”,则能深刻表现出天地万物的情态变化和内在本质。清代后期,山水画已日趋衰落。直到近代,才一扫清末的萎靡之风,重新呈现复兴的局面,出现黄宾虹、傅抱石、张大千、李可染等许多卓有建树的山水画家,并形成了各自的山水画笔墨学说,为山水画向现代推进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
山水画重在借助描绘自然景物以表达作者思想情操,并求情景相融。如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中有言“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这四季山川的情态,是“自然”与“人”的融合,正如石涛曰“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是人化的自然,是在对自然的描绘中寄托情感,同时又超越物象表面,将情感融化于山水写意的空间,使画境生命化、精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