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万象微影展43期江西王绍慈故乡故土

发布时间:2021/3/15 6:23:59   点击数:
写在前面我想聊聊摄影。摄影已跨过胶片、数码两个时代,进入了“第三次革命,即互联网时代”,大众消费者对于影像的互联网分享需求,远胜于纸质照片,而智能手机的出现更是推波助澜。摄影师通过互联网的影响力,也远胜过举办一次摄影展览。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的图片都可以从网上找到,所以有人说不是数字化改变了摄影,而是数字化图片通过互联网的分发和传播改变了摄影。摄影的大众化给人类增添了更多的自我,而那些以摄影为生存手段的专业工作者,如今都面临如何转型,更新技术获得互联网的流量价值。这是摄影界不愿看到但又不得不面对的21世纪的现状。80后小伙徐浩(英国创意艺术大学的艺术摄影硕士)说:“我不认为创作是用一种正确的方式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我更加认同创作是找到一个独特的视角和观看方式,并将其诉诸更加通感的视觉画面。如果是这样,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实验。”我很认同徐浩这段话中的“实验”,早在年我最初的创作意念就是“实验”,在当时是比较超前的了。摄影的技术属性曾让它不受艺术待见,因技术是功能性而非观赏性的,同时技术也基本无视个体的价值观,怎么看都与艺术不搭界。但今天极佳的技术融合性使摄影成长迅速,并被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们采用。新一代摄影师娴熟地利用数字技术“造像”,他们在制造“光”,但并不按照上帝的意思,而是按照自己的需要,这是一个巨大进步。当代摄影已从形式、语言、风格的评价,转向于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心灵的自由。当然,自由亦像水,放在碗里还是放在海里,感觉并不一样,可水还是水。个体生命的存在感和社会的真实存在并不矛盾,二者皆是不可分割的精神追求。艺术形式等已不是问题,而背后的观念才是问题,但单纯地把玩照相机、过份地渲染技术、技巧也是一个误区。拍了几十年,照片类别蛮多,微影展呈现的主要是立足本地,立足司空见惯的平凡之物平凡之人,以感恩故乡、故土、故人,以解乡愁。王绍慈.5

万象微影展

第43期

江西王绍慈

故乡故土故人

明月千里照乡关

载不动美丽秀江往事悠悠

老城区?水关大北门与浮桥(年摄)

年从秀江北岸的水榭楼上看老城区“下街”的大北门城墙;此为江西省仅存的两处老城区古城墙之一,另一处在赣州,年已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点。片中可见城门楼和浮桥,左上角还可见屋顶带“报警亭”的宜春台(古《宜春八景》的〔春台晓日〕);城墙上建满了住宅,而古大北门城门楼处早已是改建后的豆腐社生产厂房)。注:所谓“水关”,是指秀江两岸最窄的一段(约米宽)就在老城区中部,每遇大洪水上岸便成灾。老城区?水关小北门正面(年摄)此为增辟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年)的袁州府宜春县老城垣的小北门(锦春门),这是城门的外面。城门楼已于年代初毀坏。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年)筑土城墙置宜春县后,唐武德四年(年)宜春将土城墙改为砖城墙,明洪武四年(年)宜春城垣又创四门城楼:东“宜阳门”,南“大仰门”,西“萍实门”,北“袁山门”。年已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点。老城区?水关旧县学大成殿(9年摄)大成殿经1年再次修缮后,今年已开始将周边不相关的楼盘清空去恢复原貌。原学宫大成殿前有东西两庑。东庑有儒学、仪门、明伦堂、文昌阁、忠义祠、教谕公署等,名宦祠、状元祠分列东庑前后;西庑有乡贤祠、训导公署等;临江的南面正中为泮池,东端大门额署“德配天地”,西端大门额署“道冠古今”;东西北三面有10米高的围墙,学宫东西宽约米,南北进深米……老城区?状元洲(9年摄)

老城区东门外秀江中央有个岛俗称“鸭婆洲”,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形似巨舰,面积今亩,也叫芦洲。

明末清初时被议为《宜春八景》之一的〔卢洲映月〕。因唐代江西第一个状元是袁州府宜春县人卢肇,并曾在此读书,芦洲便改称卢洲。现已建成〔状元洲公园〕,园内有状元阁、卢肇读书堂、卢肇状元纪念牌坊和雕塑、卢洲诗亭、卢洲映月、宜春青少年宫等。

雷谭钓台(年摄)在雷潭钓台上看秀江落日。〔雷谭钓台〕是古《宜春八景》之一的〔钓台烟雨〕。清乾隆年间袁州知府陈廷枚赋《钓台烟雨》诗:“一抹江天白鹭飞,中流若个钓鱼矶。眼前勋业诚余事,竿上丝论聊乐饥。骚客偶留江畔醉,渔人空趁夕阳归。蒲帆十幅来何暮,烟雨桐江似此非”。但当地民间却传说此钓台为“油盐石”,其下部象个大石缸,上面还有一块约一尺厚的石头盖着,石缸中有食用油和盐……”。雷潭钓台对岸的多胜楼(9年摄)在秀江岸边的〔雷潭钓台〕处再看对岸徐田湾新建的[多胜楼]。多胜楼楼名摘自韩愈诗句:“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多胜楼〕的兴建是为纪念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韩愈于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年)在袁州府任刺史时功德无量。现宜春还有〔韩文公祠〕(“韩文公”是皇帝给的称号),〔昌黎书院〕(“昌黎”是韩愈的自称),〔昌黎阁〕,昌黎路,昌黎桥等古今纪念物。同一个地方24年前后的模样上图年拍摄温汤镇潭下村下图9年拍摄温汤镇潭下村宜春明月山景区出入口写在后面王绍慈老师的儿子王记者送来一本老父的摄影画册,遂提议给老王做个微影展。老王自己编辑的画册,内容相当丰富。远在没有几个中国人拥有相机的上世纪80年代,老王就开始拍照片了,而且,还做了今天在“数码暗房”轻而易举做到但当时真的是靠想法和技术才能探索的各种特技照片,既富于意味又蕴含哲理,不由得慨叹每个老年人曾经都是满腔热情充满求索渴望表达的年轻人。80年代的中国其实极度追求艺术,不过很多人追的结果都是模仿现代主义,结果不那么艺术又缺失了摄影最本能的纪实,80年代纪录性的照片不多,而老王主要以纪实直接留存现实为主。如何看,乃是生活和经验的潜移默化。当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活到一定年纪,便对朝夕相处的城与人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年轻人高歌猛进一路向前的时候,老王会独自往回翻:那个地方曾经是一个碧绿的村子,清澈的溪水流过村头老树,树下,清晨人们牵着牛儿走向田野,薄暮时分荷锄而归,月出东山人们纳凉于树下……如今,这些地方建起了高楼修建了广场,空气里的稻香不复存在,有的只是高音喇叭里的“买买买”……这个时候,老王会对着故土过去的照片暗自神伤,尤其是拍摄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有历史有故事的老城区水关、状元洲、纪念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多胜楼……故乡故土故人,其实是有种叫“乡愁”的东西,挥之不去,也不知在心里也萦绕了多少年,如台湾侯孝贤电影《恋恋风尘》,淡淡地弥漫于一根烟的功夫……山间风声,夜晚虫鸣,打谷机旁小孩的嬉闹,童年少年青年悄无声息渡过的时光,以及与那个时代骨子里的安详和宁静,都远去了……悲哀的是,没有多少人能描述和盘点这一切,没有多少人在乎,曾经有一天,过去的生活需要证明。老王拍的,也不只是他的家乡江西宜春那个美丽又蕴涵人文的地方,也是无数人无法回去的故乡。所谓乡愁,是“故乡”不再显现,即使走在故乡的路上。策展人:袁夏.9.10·end·永不落幕的影展一个绵延的平台不是刚性的展厅不是打开合上的画册也不是喧嚣的大赛一个安安静静用影像“自言自语”的空中影廊

系列目录

(点击下方查看)

42期丨佛山黄跃雷

41期丨北京李音40期丨茂名李好

39期丨广州袁野38期丨佛山汤东涛

37期丨天津严迎莉36期丨佛山古奕轩

35期

佛山张裕民(下)

34期

佛山张裕民(中)

33期

佛山张裕民(上)

32期

广州北门/陈二号

31期

驻马店周一渤

30期

杨烨陈雁郑蔚李晓雯等

29期

穆蕾蕾江桦冯红等

28期

北京糖糖27期

佛山龙上淳

26期

广州姬东25期

苏州朱学明

24期

佛山张弘弢23期

致敬劳动者

22期

广州刘远

特别版:十人影展远方藏地行

特别版:个中国家庭居家自拍

21期

佛山杨定怀20期

郑州李洪远

19期

佛山穆纪武18期

佛山林应华

17期

苏州王敏16期

佛山黄蔚然

特别版:龙翔吴剑张弘弢丨抗疫在佛山

特别版:疫情下,各地影友镜头中的日常生活

15期

无锡钱海峰

14期

招力行刘世辉徐懿君

13期

佛山靳梧桐12期

牡丹江张克非

11期

佛山市文化馆的9(下)

10期

佛山市文化馆的9(上)

年末主题展邀您参加

我们的9!

9期

广州陈靖文8期

佛山龙翔

7期

大连高函6期

佛山许粤海

万象微影展

前5期10位朋友永不落幕的展览

5期A

佛山梁凯5期B

重庆刘江虹

4期A

佛山王俊4期B

湛江程立

3期A

佛山林奇生3期B

上海谢人德

2期A

佛山刘世辉2期B

东莞占有兵

1期A

佛山李立文1期B

深圳申香梅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策展:袁夏

文图:王绍慈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bulili.com/wxly/2126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