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颜勤礼碑集字对联18副,书联共赏,

发布时间:2024/8/26 12:35:37   点击数: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代表,在上、下两个句子的对仗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汉字、汉语的独特之美。形体上左右对称,字字相应,往往在张贴的形式中展示出汉字书法之美,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内容上古今中外,四方上下,常常在平仄协调的韵律里唱出大雅之歌,悦耳娱心,让人赞叹。

她既实用,又艺术;既应景,又文学;既能长,又能短;既生活,又哲学;既亲民,又庙堂……总之一句话——她包罗万象,无处不在!

下面给大家罗列《颜勤礼碑》集字对联18副,主要从书法的角度欣赏,同时兼及对联规则和文学手段,请大家在“勤礼碑”的书法艺术氛围中欣赏一番吧,诗娱心忝为鉴赏,辨析对联格律、结构及其文学手段。

这副四字联短小精悍,同时又大气磅礴,表达了对国家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满腔祝福,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积极向上,满满的正能量。

结构上,上下句都是“主+谓+宾”结构。“国”和“人”都是主语,“臻”和“庆”都是谓语,形式上“盛世”和“小康”都是宾语,上下联结构相似(上联“盛世”前省略了介词“于”,“于”和“盛世”组成介宾短语,做“臻”的补语)。

这副四字联同样短小精悍,内容平实,但其中寄寓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家庭生活的美好愿望,几乎是成句(现成的句子,相当于成语,人人都这么说这么用)。书法欣赏自有图片中文字帮助,但对联的对仗究竟如何呢?我们应该看到,这副对联平仄不够协调,“安”是“平声”,但此处应该是“仄声”。不过这副对联作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祝福语,已经成为一句成语啦,平仄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嘛)。

结构上对仗很工整。上下联都是两个主谓结构形成一个大的并列结构,“孙”“老”“子”“幼”都是名词作主语,“贤”“安”“孝”“宁”都是形容词作谓语。

这副四字联短中孕大,气势不凡,表达了对人民、对国家、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歌颂,平仄协调,对仗工整。上下联结构完全相同,“庭”和“国”都是主语,“多”和“赞”都是谓语,“余庆”和“长安”都是宾语,上下联都是“主+谓+宾”的结构。

这副四字联短而大气,描写了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国家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歌颂当下,憧憬未来,宽博雄壮的颜体书法与此类对联气象相融合,再合适不过了!

此副对联无论平仄、结构,对仗都非常工整。上联“平平仄仄”,正好与下联“仄仄平平”相协调(“国”古音为仄声)。上下联都是“主+谓+宾”结构,“家”和“国”都是主语,“谋”和“正”都是谓语(“正”是副词,但在上下联对仗中,“正”有了“遇到”的意思,这就有了动词的特征,与“谋”对仗起来就工整了),“大业”和“芳年”都是偏正名词作宾语。

这副对联以比喻、起兴的手法,描绘出各行各业如“马”和“凤”一般争先恐后、拼搏向前、欣欣向荣、令人振奋的发展态势,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这副对联结构上对仗非常工整,都是“主+谓+补”结构,“马”和“凤”都是主语,“行”和“翔”都是谓语,“千里”和“九州”都是补语,对谓语进行补充说明。第二个字上下联都是平声,平仄不协调。然而从表达效果上看,表意效果非常好,平仄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这副对联的上下联都是成语,属于成句,虽然第二字平仄不协调,但上下联结构完全相同,对仗很工整,“河清”“海晏”“政通”“人和”都是主谓结构,同时句内两个主谓结构又形成一个大的并列结构。这副对联是对和平盛世的概括,成为赞颂和平盛世的首选之语。

这副对联无论平仄、结构,对仗都很工整。要注意的是,上下联的语言节奏是“一、三”断句,“一”处平仄要协调,“三”中前两字平仄不论,尾字平仄要协调。这副对联的平仄协调做到了。结构上都是“动词+定语+宾语”,很工整。这副对联阐明了做学问要“知行合一”的正确方法,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为人治学的价值观。

这副对联概括出文章、书法的两位泰斗级人物,抒发了一种高雅的文化追求,这可以说是文化人的座右铭。虽然此联在平仄上并不协调,关键处的二、四字都是仄声,不符合声韵要求;但是结构对仗工整,上下联都是“主+谓+宾”结构,“文”和“书”都是主语,“读”和“学”都是谓语,“苏太守”和“王右军”都是宾语。

综观这副对联,还是非常优秀的!

这副对联用“明月”与“清风”表达了文人的胸襟和追求,运用了比喻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耐人寻味,富于文采,是一副非常文学化的对联。无论平仄、结构,这副对联的对仗都非常工整。

这副对联无论平仄、结构,对仗都非常工整。其平仄格律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结构为“主+状+谓+宾”,“大论”和“奇才”都是主语,“能”和“会”都是能愿动词作状语,“倾”和“补”都是动词作谓语,“国”和“天”都是名词作宾语。整副对联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同时表达了对人才的赞美之情。

这副对联结构对仗工整,其结构是“主+谓+宾”,“秋月”和“春华”都是名词作主语,“光”和“秀”都是使动词作谓语,“天地”和“山河”都是并列名词作宾语。此联平仄格律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下联“山”应为仄声,“秋”可平可仄。

此联描写和赞美春秋景色,“光”和“秀”的使动用法表现力强,很有特色。“山”虽然出律,但不影响大局,还是一副很好的对联。

这副并不是对联,只能说是一句俗语,运用了回环(不是完全按照字序回环)的修辞手法,阐明了发人深省的哲理。句是好句,但的确不是对联!亲,您看出来了吗?

这副对联出自王维的五言律诗《使至塞上》,生动逼真地描写出塞外景象,如在眼前,故成为名句,为历来诗评家所推重。无论平仄格律,还是语法结构,这两句的对仗都十分工整。

这副对联出自王维的五言律诗《汉江临眺》,一交代出处,肯定有的读者就认为这副对联对仗肯定是工整的。其实,律诗中间的两联,前一联可以对仗不工,此联正是这种情况。结构上“江流”和“山色”不同,“江流”是主谓结构,而“山色”是偏正结构;后面三字结构完全相同,对仗则非常工整。

此联从广阔的地域来描写眼前所见,如一幅淡墨山水画一般,形象生动,受到后代诗评家的极力称赏。

此联表达了对书法的不懈追求,是勉励、激励书法爱好者的好对联。但大家应该清楚,此联平仄并不协调,而且声律很凌乱(只有第二字和尾字做到了平仄相对);但是结构非常工整,其结构为“状语+动词谓语+宾语”,“常”和“时”都是时间副词作状语,“守”和“临”都是动词作谓语,“王逸少”(王羲之)和“孙过庭”都是名词作宾语。

此副对联估计也有出处,只是目前诗娱心还没有了解到。无论平仄格律还是语法结构,此副对联的对仗都十分工整,而且对某次艺术盛事概括得极为恰当,赞美之意也表达得淋漓尽致。对联的结构为“主+谓+宾”,“芳都”和“艺苑”都是名词作主语,“留”和“隐”都是动词作谓语,“雅事”和“高才”都是名词作宾语。

这副对联把春天、秋天的景色描写得十分准确,“绿”字的使动用法出自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拟人而出之,形象生动,富于诗意。上联写的是近景,着眼与微小;下联则着眼于宏阔,写出了宏大。上联优美,下联壮美,都写出了各自季节的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以联律衡量,此联的平仄应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第一字可平可仄,只有“绿”出律,此字本应为平声,但表意实在太好,这点微瑕不算什么。

这副对联的平仄格律很凌乱,或者说根本就没有顾及平仄。上联除了第一个字是平声外,其余四字都是仄声(以古音为准,说为入声或去声),从下联平仄“平平仄仄平”来判断,上联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上下联首字可平可仄。

结构上来看,对仗十分工整。“年富”和“时安”都是主谓结构,“说”和“唱”都是动词作谓语,“大有”和“小康”都是偏正名词作宾语,整体结构为“主语+谓语+谓语+宾语”,前面的“主语+谓语”还可以理解为第二个谓语的状语从句(年成富裕的时候/时代安定的时候),第二个谓语前省略了主语“我/我们”。

此联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盛世的赞美和良好祝愿。

朋友们,18副《颜勤礼碑》集字对联欣赏完了,你看看,这18副对联来自他人编写的书中,书法欣赏很直观,但对联究竟如何,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从事书法或准备以书法为业者,必须认真修炼文章、文学功夫,要不然我们就只能是一个文盲式的书法匠人,您认为诗娱心说的在理吗?#优质作者榜#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bulili.com/wxdt/275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