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万象 >> 万象机场 >> 语言万象诗词中的ldquo袜子
本刊栏目主持/撰稿
李学森,山东省淄博市优秀教师、淄博市第三批骨干教师、淄博六中首届首席教师、淄博六中语文教研组组长。曾获得淄博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淄博市高中教师首届深度教学论文评选特等奖、淄博市首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二届淄博市普通高中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一等奖、年全市教育系统“我与我的同事”师德征文一等奖;多次被评为区、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多次在区、市教研会上作专题发言;近看来,在各类报刊发表多篇文章作品。
诗词中的“袜子”
看到题目,你是否以为这会是一篇很有“味道”的文章?袜子在诗词中,味道确实是有的,但它并不是现在人们心中感知的味道,而是一种“意味”和“趣味”。
提到诗词中的袜子,那就不能不提曹植《洛神赋》中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一句。这句诗因其生动描绘出了洛神在水波上细步行走,溅起的水沫附在罗袜上如同尘埃的轻盈、动人姿态而为人称道,而这也直接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于是乎,“波上袜”“凌波袜”“罗袜”“尘袜”“袜尘”等词语已然都成为诗词中的高频词。久而久之,约定俗成,词义和意蕴逐渐被附加并固定,后世文人笔下穿着“袜”之女子的形象和他们要表达的情感都有了《洛神赋》的影子——一见到这些词语便让人不自觉地想象到“女子体态的轻盈、容颜的姣好”或“体态轻盈、容颜姣好的女子”,不自觉地感受到《洛神赋》中那种或思慕爱恋或无奈怅惘的情绪。如唐代温庭筠《莲花》中的“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宋代张孝祥《丑奴儿·绝代佳人淑且真》中的“倚竹袖长寒卷翠,凌波袜小暗生尘”;宋代辛弃疾《南乡子·无题》中的“渐见凌波罗袜步,盈盈。随笑随颦百媚生”;宋代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中的“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宋代陈亮《南乡子·风雨满苹洲》中的“当日袜尘何处去,溪楼”……在这些诗句中,作者无论是写人还是咏物,都是借助“袜”这一事物来描摹姿态,来代指形象,来抒发情感。
当然,袜子如其他衣物一样,首先是起着保护肌体的作用,而我国民间素有“百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的说法,因此足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也就决定了袜子在诗词中的独特作用。如李白《玉阶怨》中有“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诗人用露水浸湿了罗袜来突出夜晚之寒冷和独立之长久;如宋代黄庭坚《发舒州向皖口道中作寄李德叟》中的“孤材小蜗舍,乞火乾履袜”——诗人用讨火烘干鞋袜这一细节写出奔波之劳苦和处境之艰难;宋代苏轼《九日黄楼作》中的“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诗人以傍晚归来洗鞋袜这一细节写时间之紧张、劳作之辛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烤袜子、洗袜子,这是多么具有生活化的画面场景,它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身上的“烟火气”,原来诗人们和他们笔下的诗歌都不是遥远神秘的、艰涩玄远的,而是可亲、可近的。
而在中国古代,衣物除了有御寒蔽体的作用外,还有着区别身份和地位的作用。虽然袜子受鞋所遮罩,处于鞋里而不易将之作为外在的区分物,但当它与不同鞋子组合出现时,自然就有了差异性,进而便有了区别身份或地位的功能。于是“布袜青鞋”或“青鞋布袜”这一平民百姓的装束便有了特定的含义——诗人们常借以指归隐山林或脱离官场。如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中有“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诗人以自己忽然有归隐的想法突出了画作的精妙传神。再如宋代方回《五月十一日生朝三首(其一)》中的“永无紫绶金章梦,甘与青鞋布袜休”,宋代楼钥《送王仲方添倅海陵》中的“他时还向云门否,布袜青鞋尚可期”,宋代王之望《又题鸿佑寺》中的“青鞋布袜云门路,拄杖穿林归去来”,宋代杨万里《后一月再宿城外野店,夙兴入城,谒益公二首(其一)》中的“只怨冲寒叹行役,青鞋布袜却芬香”等都是此类。
另外,与现代人不同,袜子在古代是用布帛或熟皮做成的,穿着时要用带系住,而且古代人以赤脚(赤脚称为“跣足”或“跣”)为敬,登席必须脱去袜子。如明代谢肇淛所著《五杂俎》中记载“古者以跣为敬,故非大功臣,不得剑履上殿”。但后来词意慢慢地有了变化,“跣足”不再表示敬意,只表示赤脚,如明代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游九鲤湖日记》中“返祠,往蓬莱石,跣足步涧中”;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中有“那僧癞头跣足,那道跛足蓬头”。但有时也可通过赤脚之因来展现人物的“匆忙”“贫穷”“狼狈”等,如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回中有“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的描写,而此中的“跣足”与“刬袜”便有相似之处,都可见人物之匆忙。
更多高考秘笈,
尽在《中学时代?读写与考试》!
?点击封面订阅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bulili.com/wxjc/20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