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万象 >> 万象酒店 >> 张明铎明代南阳卫兵马指挥使后裔侯集易氏家
明代南阳卫兵马指挥使后裔镇平侯集易氏家族事略
张明铎
近日,笔者在走访时发现了两块五百年前、明代弘治年间的墓志。该墓志的主人叫易坤,是镇平县侯集镇易营村易姓的先祖,墓志上层“盖”上刻有篆书“大明迪功郎易公之墓”,下层“底”部刻有墓志铭。铭文介绍易坤的生平及事迹。两块墓志均为青石,周边有云纹,长度为52公分见方,厚6.4公分。
易营村易氏后人、在镇平县某国有企业退休、现年已70岁的易天铎先生介绍,这两块墓志是年出土的。那时生产队派人从村子西南边张家坟拉土垫牛铺,取土时挖出来的。墓志上下两块,周围用铁皮箍牙,挖出来时铁箍已经锈蚀。拉土的人叫张培改,他把这两块石刻拉到自己家里,一块在修柴草灶台时用于冒烟丛的底座,另一块被同村张相丰拉走,放在院内压水井的出水口下面。直到年,信阳市有易姓人整理家谱、修易氏祠堂,通过网络查询镇平县有不少易姓,就派人来到易营村续谱,这时人们才想起来张培改拉回家里的两块“契砖”。经过对墓志铭的研读,我们发现墓志的主人就是我们侯集易姓的先祖,于是我就花了元钱把这两块墓志买回并收藏起来。墓志铭经周鹏桢老师翻译,译文如下:明会稽县县丞易公墓志易坤,字厚载。其祖籍汉阳。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有个叫易贵的人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屡立战功,升任南阳卫指挥佥事。此易贵是易坤的曾祖父。易贵生子叫易理,易理生子叫易杰。易杰娶李氏为妻,宣德己酉年(年)四月二十二日在家乡生下易坤。易坤从小聪明过人,心胸开阔,志向远大,是郡学学生(秀才)。天顺癸未年(年),因军队缺战马,朝廷下诏,郡学学生能为国家输送战马的升入太学学习。易坤响应朝廷号召,输马入太学并完成学业。国子监连续考核,易坤成绩优秀,成化癸卯年(年)让其任绍兴府会稽县县丞。在任期间,修葺荒废倒塌的古建筑,辅佐知县,行为得体。例如:汉曹娥庙、宋孝宗陵寝、宋理宗陵寝,都进行了修葺,面貌焕然一新。邻县缺县令,监司常常发公文让易坤代理县令处理公务。易坤到那里公事处理的很好,百姓安然。但是,易坤品性高洁,耻于做人下属,遇到小病,遂称病辞职,回到家乡,优闲自在十多年。弘治庚申(年)二月二十九日去世,享年七十二岁。易坤第一房妻子娶的是本卫指挥使王公的女儿,比易坤早三十年去世。又娶本卫指挥刘公女,纳妾熊氏。易坤四个儿子。长子名叫易经,娶妻何氏,继室张氏。二子名叫易从周,娶妻陈氏,继室刘氏。这两个儿子都是易坤的结发妻子王氏所生。三子名叫易孔赞,娶妻越氏。这是易坤的继室刘氏生的。四子名叫易绍先,娶妻陈氏。这是侧室熊氏所生。易坤有三个女儿。长女嫁给同乡人吴端,次女嫁给良医陈智,三女嫁给同乡人张兰。易坤有六个孙子,……弘治十三年(年)十二月初四日志同乡贡进士张景纯撰文并书写这个墓志铭证实:侯集易营村的始祖叫易贵,祖籍汉阳,在元朝末年随朱元璋打天下,明朝建立后被任命为南阳卫指挥佥事,是卫指挥使的助理,管理本卫屯田、练兵、军器等事务,是正四品的武官。易贵的曾孙叫易坤,是个秀才,后在国子监读书,成绩优异,被皇帝任命为绍兴府会稽县的县丞。易坤原配、继配均为南阳卫兵马指挥使之女,足见当时易氏家族之显赫。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初,就对军队实行“卫所制”,中央设立五个军都督府,在省一级设都指挥使司,府一级设卫指挥使司(卫指挥使正三品),每个卫司辖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又下辖五个百户所,卫指挥使以下的军官和军户一样都是世袭的。易氏从始祖易贵开始,后人都世袭为南阳卫的兵马指挥使。从易营村现存的碑刻中,就记载有永乐年间南阳卫兵马指挥易大壮、嘉靖年间南阳卫兵马指挥易迁松等。
易营村中间有一条东西道路,住在路北的称后门,住在路南的称前门,同是易贵之后。洪武二十三年(年),南阳卫兵马指挥易大壮奉诏,率部从燕王扫北,随成祖征南,参靖难之变(燕王,朱元璋第四子朱棣,镇守北京。其侄子朱允炆继位后,燕王以“清君侧”为借口,起兵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朱棣登帝位,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易大壮跟随燕王,扫北征南,军功卓著,在永乐十九年(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封于唐,易大壮随把家人迁于唐(来自碑刻,“唐”为何处,无从考究)。明朝中后期,易大壮的后人有一支辗转回到易营村西五里易家潭(今张林镇东南姚寨村西)。其间人丁不旺,单传五代。清朝初年,第六代易宗圣举家迁返故里易营村之西南寓,现所指的路南前门,皆是易宗圣之后。
易营村西边过去有个玄帝庙。这座庙是嘉靖四十一年(年)由南阳卫兵马指挥易迁松、南阳卫兵马副指挥宋杰和易宋二营的社首共同组织修建的。庙碑上清楚的记载玄帝庙的四址,共占地六亩八分于本庙主持徒光法师永远为业。据乾隆十九年(年)的《重修玄帝行宫碑记》记载,玄帝庙建成以后,经历了万历四十七年(年)和乾隆十九年的两次扩建、修缮,有前殿、后殿、捲棚、厢殿等,“庙貌聿新,松柏森列”。玄帝庙在民国初期改为学校,直到年,有善士集资于原址南偏东多米处建新庙,大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并把原来的庙碑立于庙前。
虽非易氏后人,但为《易营易氏族谱》作序的张培勉先生在“序”中写到:明清两代易氏家族人才辈出。除文中纪述的南阳卫兵马指挥易逢松、易大壮外,有据可查者,另有明府庠生易养明、清岁贡生端生、例贡生守逊、太学生丕章、监生锡晋、鸿晋、武生子健等。道光朝,内忧外患,天下纷争,匪盗横行,例增文林郎(正七品散官)恩贡生易绍羲(音xi),设帐里门,汇举节孝,帮办练局,开凿寨河,扶弱济贫。其子易履泰,字坦斋,同治九年(年)中举,特授光州(今信阳潢川县)儒学正堂。张培勉,现年72岁,县联通公司退休职工,爱好文史研究,他说:易营村易姓始祖易贵是明朝南阳卫兵马指挥佥事,而兵马指挥使叫宋士艺,他们俩是姑表兄弟关系,都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荣立战功,同时被任命到南阳卫的。据说宋士艺的祖籍在南京水西门。在选择军屯地的时候,宋让刘伯温看地方,刘伯温问宋士艺你是想让后人出大官还是想让人旺?宋说想让人旺。刘伯温就把宋士艺的军屯地选择在易营北边现在的宋营这个地方,目前姓宋的仅宋营村就发展到多人。宋营村北边是个岗,易贵就随着宋士艺住在了宋营的南边。易营这个地方过去叫梅半坡,住有几户姓梅的,随着易姓的迁入,人口增多,又是军屯之地,后改称为易营。张培勉先生说:我小时候常听起村里人说起易举人易履泰的故事。易履泰到73岁时才侯补为云南某县的知县,临行时,全村父老沿村中心路挨家摆设香案酒菜为其送行,举人逐一举杯辞谢,含泪对父老乡亲们说:“走时为我送行,回时为我接灵啊!”众人皆泣下,洒泪而别。
及至云南任所,地方乡绅为新任知县接风洗尘。席间,首上一道菜恭敬主宾。易公视之,乃马齿苋菜,遂不悦说:“此菜是喂猪之物,你们何意?”众皆愕然,不欢而散。按照旧例,地方乡绅联名可弹劾知县,俗称“抬之”。地方乡绅本欲抬之,为保万全,共派专人,舟车万里,来镇平核查。经查马齿苋在我地果然是不上桌之野菜,是常年喂猪之物。镇平是以莲藕之出淤泥而不染,喻以清正廉洁为待客上品,而云南当地则因马齿苋之耐旱耐涝,纵是脱离水土,断枝残茎,经久不枯,沾土生根,得雨便长,象征当地人民在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顽强性格,故被奉为上品,足见古人处事之认真考究。易履泰在任上三年,因病死于任所,扶柩归葬于侯集西土门祖茔。笔者查看镇平地名,很多以“营”为村名,均与古代屯田戍务有关。这些地名,都有不少的历史人物和传说。这些人物大多以国家利益为重,或以武功扬名当世,或以吏治有方受百姓爱戴。而家族也因良好的家风、家规传承于世,人丁兴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继承良好家风家规,有利于今日美丽乡村之建设,此乃笔者挖掘并撰写此文的初衷。(特别感谢周鹏桢老师对古碑文的翻译和写作的指导)(张明铎写于年9月12日贾元武编辑)
编者注:张明铎镇平县政协副主席
本期编辑:贾元武(睛彩镇平抖音号jiayuanwu;今日头条“晴彩镇平”;人民网大河网南阳网“浪漫人生路”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bulili.com/wxjd/25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