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用中国最美楷书,书写中国最美神话

发布时间:2024/1/9 15:05:02   点击数:
微信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m.jpm.cn/article-124253-1.html

欧阳询的楷书之一《九成宫》,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故把欧楷称之为”中国最美楷书”!

中国的成语故事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弱水三千,只取其中一瓢!”选择最美的神话故事,用欧楷书之,并从书法的角度进行解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书法与古老的神话故事相得益彰!

01、八仙过海

这条成语的全称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指的是吕洞宾、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

此条成语,讲的是他们同时过河,各自显示自己不同的过河本领。形容一个群体的每个人,都有高超的本领!

如,书法协会组织一次书法现场比赛,来自不同地方的数十名书法家相聚一起,挥毫泼墨,各种书体精彩纷呈,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02、愚公移山

这是一条既是神话、又是寓言的成语故事,故事讲述的是,90岁的老愚公,率领全家人搬走屋前两座大山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形容做事决心很大,不达目的不罢休!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决心和毅力,世上没有办不到的事情!比如练书法,如果我们有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书法道路上的一切障碍,都可以清除,直至成功!

03、夸父追日

本故事极具神话色彩。讲的是夸父为了追赶上太阳,又渴又累,死于途中。故事的本身,体现了一种为了人民,而不惜献身的精神。形容志向远大,有征服自然的勇气和决心!不过,也比喻不自量力。一般取前面的意思。

04、叶公好龙

故事说的是,有个姓叶的人,人称叶公,平时很喜欢龙,墙壁与服饰上都是龙。这件事感动了龙、龙来到了他家,他却吓跑了。

比喻表面上爱好和拥护,实际上害怕或反对!

如,张三同学,平时开口闭口都讲书法怎么怎么好,愿意通过培训进行学习。后来,学校成立了书法社团,他却拒接报名参加该组织,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呢?

05、开天辟地

本成语讲的是人类的祖先开天辟地的故事。比喻事情非常重大,具有深远的意义。

如,甲骨文的创造和应用,标志着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文明时代。甲骨文的创造和应用,是中华民族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

06、守株待兔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宋国有个人,因为偶尔在一根树桩边,得到了一只在树桩上撞死的兔子,从此,天天守在树桩边,等待兔子路过这里。

这个故事比喻不劳而获,是不切实际的做法。

如,有的人羡慕人家的好书法,也想有朝一日能有一手好书法。可是,他生性懒惰,不愿付出,每天只是翻翻书,弄弄笔,做做样子,期待自己的书法能够好起来。这个人,似乎有些像宋国那个守株待兔的人。

07、月下老人

传说中称主管婚姻的神方为“月下老人”,也称作“月老”,可用作媒人的代称。

故事告诉我们。凡事不可强求,要顺天应人,随遇而安。只有尊重生活规律,命运才有可能迎来转机。

在中国古今书坛上,有不少人,是通过书法的途径结成了姻缘。如赵孟与管道升。现代的徐志摩与林徽因的初恋,也是因为书法,牵线搭桥。自然,书法就是“月下老人”了!

08、画龙点睛

传说古代有个高明的画家,擅长画龙。他画龙总要留一手,就是不画眼睛。人们问起原因,答曰,若画眼睛,龙就会飞走,人们不信。后来他用笔轻轻点了龙的眼睛。龙顿时活起来了。

该成语形容做事情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恰到好处!

传说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时候跟父亲学书法。有一次,王献之有一个字少写了一点,王羲之走过来,帮他把这一点补上。旁边的母亲赞叹说,这一点,真是画龙点睛呀!

09、广寒仙子

该词语指的是月亮里的嫦娥。广寒,就是广寒宫,月亮代名词。形容在素雅。娴静下的绝色美人。

如,书法展览馆里,清雅、宁静。有一幅出自一位女生之手的临王羲之小楷作品,在众多的粗犷豪放的作品衬托下,这件小楷作品,如同广寒仙子,楚楚动人!

10、瑶池玉液

原指仙家所酿的美酒。后形容名贵的醇酒。

古代文人墨客,如大书法家张旭、怀素等人,写书法之前,总要饮几杯美酒,再挥毫作书。落纸如云烟,这是借助美酒的力量使然。

这美酒,可以形容为瑶池玉液,这书法,也就成了稀世之宝。

11、天马行空

该成语,形容马的奔驰如同腾空飞行。多比喻才思豪放,超群不凡。近义词有:挥洒自如、无拘无束、龙飞凤舞等。这些成语都可以形容书法高手创作的草书。如怀素、张旭、米芾等人,写起草书来,真是天马行空。

12、世外桃源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描写的景象,叫做“世外桃源”!形容一种梦想中的理想境界,可望而不可及!也比喻追求的人生目标。

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只要勇于追求和探索,一定会实现心中的“世外桃源”的!

以上的书法和成语,你喜欢哪些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bulili.com/wxjd/268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