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

发布时间:2018/1/3 13:31:36   点击数:

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

自西元前后佛教东渐以来,至隋唐鼎盛。但自宋明以降,佛教渐趋衰落,禅宗和净土宗成为佛教的主流,而禅宗则渐渐沦为知识分子高谈玄览的口实:净土宗则多流行于民间,为百姓荐亡送死。于是,佛教逐渐被社会诟病以迷信神佛、独善自利。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佛教内部人士及社会各界努力突显出佛教的人世性格,其中尤以太虚大师倡“人间佛教”为著,遂有佛教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复兴。星云大师就承续了近代以来佛教的人世性格,兢兢业业,著述等身,在理论和实践上大大丰富和发展太虚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倡导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积极推进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的事业,努力转娑婆世界为人间净土,致力于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从而在众说纷呈、万心迷沦的当今社会,为佛教开辟出了新的天地。

星云大师传略及人间佛教缘起

星云大师,一九二七年生于江苏江都,俗姓李,名国深。初法名悟彻,号今觉,后号星云。按其一生行脚行事及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大陆时期(一九三八—一九四九)。一九三八年,星云十二岁在南京栖霞山礼志开上人披剃,为禅门临济宗第四十八代弟子。这期间,正值太虚力倡人间佛教,发动教制、教产和数理革命的时候,星云于一九四五年参加了太虚所办的“中国佛教会务人员训练班”,亲历教席。2、初抵台湾期二九四九—一九六七)。一九四九年,星云来到台湾,初驻锡于中坜圆光寺,一九五三年春至宜兰雷音寺弘法。一九五七年领导弟子在台北创设佛教文化服务处,出版佛教书籍,发行佛教文物。一九六三年,在高雄创建寿山寺,隔年创办了寿山佛学院。3、《佛光山时期二九六七—一九八五)自一九六七年始,星云开始在高雄创建弘扬人间佛教的重镇——佛光山。一九七三年创建佛光山丛林大学院。一九七七年成立《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一九七八年任国际佛教促进会首任会长,一九八五年召开世界佛教青年学术会议并于同年卸任佛光山住持之职。这期间人间佛教的理念逐步广播四方。4、佛光会时期(一九八五—今)一九八五年辞退佛光山住持之后,星云更致力于人间佛教的国际化。他于翌年在洛杉矶成立了美国佛教青年总会并任首任会长,一九八九年在佛光山举行国际禅学会议,一九九一年成立中华佛光协会,同年在法国巴黎以古堡设立道场,一九九二年成立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先后在美国创办西来大学,在嘉义成立南华大学,在宜兰筹设佛光大学。星云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人间佛教的种子也随之洒向世界。

由上可知,星云一生行迹和所受教育,对其人间佛教的理想起著基础性的作用:而决定星云践行人间佛教的关键因素则是他对佛教本身的领悟、对当今时代和佛教发展的   入“空”,先建设现实“有”的世界,从“有”的真实中:万能体验“空”的智慧。②这样,般若性空之智,又落实在现实人间,实现了般若之智与现实人生的圆融,般若性空也就成为星云人间佛教思想的出发点,从而获得了本体论上的意义。

我们说星云大师的佛教观是动态的,不仅因为他把人间佛教的抽象理论落实于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更因为贯穿于星云人间佛教理念中的权变思想。星云的权变思想来源于他的无常和方便的思想及他的历史发展观。星云认为整个社会历史在诸多方面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佛教也是一样,历经了第一个五百年的小显大隐时期,第二个五百年的大显小隐时期和第三个五百年的密现显隐时期,现在已经到了人间佛教的来临。在现实层面上世间万象是迁流不居的,在理论层面上又如何呢?星云阐述了他的诸法无常观:一般人害怕无常,其实,无常才能进步,无常才有希望,无常能使凡夫悟道成佛,无常能化干戈为玉帛。诸法无常,变化莫测反而为人生提供了积极的意义;正因为世间万法的迁流不息,才需要弘扬佛法的方便法门。星云认为,佛陀在各部经典中的说法施设,都是方便权巧,所以星云提出人间佛教要以方便为父,随机逗教。对世界万象,不是胶柱鼓瑟:对弘扬佛法,不是执古不化,星云深刻体悟到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看到各种宗教都是因应时代的需要,而有所革新改进,所以他说:佛教要因应每一个时代的需要,以最巧妙的方便,将佛陀慈悲的精神普示于社会,也就是要现代化于每一个时代。

星云大力倡导人间佛教,就是看到了佛教理论空廓辽远,不易为大众所知,似有空中楼阁之弊,不能落到实处。所以,人间佛教虽然也讲三世、十方、无量众生,但始终重视此时、此地、此人,始终重视实在,不尚玄谈。星云指出:现代化的佛教是实实在在以解决人生问题为主旨,以人文主义为本位的宗教,而不是虚幻不实的玄思清谈。世间的事物只有切近世用,才会为世所用,才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这里讲的“以实为用”的“实”,不只是指人间现实,而且就是指实用:“因为实用的佛教,才是人们所需的佛教。”所以,星云在讲述佛法时,言简意赅,为要让大家能听懂;书写文章时,流畅浅易,为要大家能看懂:兴建道场,总竭力让大家用得上;举办活动时,尽力让大家都能参与:开办法会时,要让大家能欢喜:海外弘法时,也会带有语文翻译,总之一句话,星云总是随时随地估计大家的需要,把佛法落实到实处,并能为世所用。

关于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的精神特质,我们也可以说是“以般若为母,以权变为父,以实用为子”。大乘空宗的般若之智和因地因时的权变思想,自然就能使人间佛教的种子布满人间。那么,在实际运行中,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实现呢?在这里,星云创造性地提出了佛教现代化的思想,所谓佛教现代化,就是把佛教的真理以现代人熟悉并易于接受的方式揭示给大众,并希望由此带给社会进一步的进步化、现代化。要实现佛教的现代化,需要教界内部、社会各界的努力和主题精神的激越。从主体精神上来说,要有人间进取的精神,慈悲应世,发愿度人;从社会层面来讲,佛教徒要以天下为家,从根本上净化人心,改善社会。教界内部要实现佛教的现代化,则必须要做到:佛法现代语文化,传教现代科技化,修行现代生活化,和寺庙的现代学校化。佛教现代化思想是星云对人间佛教思想的进一步细化和延伸;是星云运用般若之智、权变时代以求世用之后为人间佛教勾画的蓝图;是人间佛教思想贯彻落实到当今社会的必然体现。

综观星云人间佛教思想的内容、核心、特质及实现举措,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贯穿于其间的一条主线——“融和”,这可说是星云人间佛教思想的基本性格。星云认为佛教本身就是一种法界融和的宗教:佛陀……开展出来的众生平等、法界融和的思想,就是人类得到永恒安乐的根本,是世界能达到永恒和平的指南。他认为现代宗教就是种种因缘的融和:现代佛教应把南传、此传的佛教融和起来,把禅、净融和起来,把出家、在家融和起来。而且,这种融和不止局限在教内,还扩之于宗教之间、传统与现代、佛法与世法、佛法与生活等等的融和。星云认为:“凡此均为法界融和思想的实践。”正因为对融和思想体会这么深刻,星云才自称:“我一生念兹在兹所提倡的就是融和与欢喜。”贯彻融和思想,就打破了国家、地域、种族等的狭隘观念,使佛教不胶著、不自限,从而真正能够打开山门,走向社会,深入人心。他倡导的人间佛教,就是佛教真理与现实人间的融和:他推动佛教现代化,就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和。佛教真理的般若之智使他对人间佛教的理解及建设未来佛教的理念都贯彻了融和的思想,整个理论圆融无碍、有机统一,从而为他的人间佛教的教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结语

星云大师致力于人间佛教的弘扬,规范了人间佛教的内容、核心、特质,使佛教在新的时代获得了新的生机,使人民在沈沦的当世不再沈沦,自有其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层面的意义。在我们的时代,宗教不再是狭窄意义上的仅仅对上帝或神的信仰,它更是基于人本主义的一种自我超越的努力,它是人的心灵对天、道、净土、神的敞开与向往。目前的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但同时,也伴有日常生活的功利主义和纯粹的物质主义;人生无意义戚日益加重,归属戚丧失,精神失去寄托——人类变得冷漠和麻痹。同时,目前国际局势中政治上的以强凌弱、经济上的以富夺贫已经达到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民族看法的狭隘、宗教文化的自我优越等也日甚一日。这其中包含的理念就是“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偏执和“万般皆下品,唯有我自高”的骄横。如何使两千余年来的佛陀智慧与现实人生相结合,以解决人们面临的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自近代以来,佛教内外的有识之士已经在努力探索这个问题,遂有太虚的人间佛教的提倡,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大程度上停留于理论层面:星云接过了这个任务,以大乘般若的智慧、权衡世事、切近世用,进一步使佛教人间化、生活化、现代化,使人间佛教的理论更加系统详备,切实可行,从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佛教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生机,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星云大师秉承佛教精髓,提倡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堪为宗教改革家:他办学校、创协会,培养僧才,教育社会,又是教育家;他四方奔走,与大众印心,和世法圆融,还是社会活动家。他促进了佛法的弘扬、世风的建设和国际的和平,在佛教、文化乃至社会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好会复发吗
白殿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bulili.com/wxjdd/1467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