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国庆经典文章回顾从一块石头开始,怎

发布时间:2021/7/15 16:03:22   点击数:

北京十一学校亦庄试验小学全课程教师钱锋:

有一年夏天,有个孩子在树下捡到一个蝉蜕,又从石块下挖出若虫,问我为什么蝉小时候深埋地下,一声不吭,长大了却羽化歌唱?

我无法回答。万物静默如谜,教科书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但世界孕育万物,真正宏大的教育总是视而不见。

我站在树下自问:一根竹,一片叶,一粒石子,我究竟能对孩子讲明白点什么?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从江南到北方,从语文公开课到沉入课堂田野实践;迁徙的意义,是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适合本土的原生启蒙路径。

“万物启蒙课程”就是解答孩子万物从“沉默”到“歌唱”的疑问的:一根竹子,是器物,也是美食,是玩具,也是乐器,是笔墨春秋,也是君子品格。一块石头,是希腊神庙,也是万里长城,是西西弗斯,也是女娲宝玉。物是物,不仅仅是。见微知著,格物致知,人类正是从万物的时空中走来。

我希望孩子如万物生息,朴素而谦卑地长大。

钱锋(小学名师)

幸福的小石头

秋季开学日。北方的夏天,炎热而干爽。那一天,我特意换上了一件中式盘扣的藏青麻布短袖,像开启一个仪式,迎接孩子们的到来。

忙活了一上午的开学典礼,午后,我叫了几个孩子,来到了学校外面的树荫下,让他们随意捡一些小石头,然后把石头都一一洗干净。孩子们一个劲地在问,石头拣来干什么。我笑笑,上语文课啊。其实我也拿捏不准上的究竟还是不是语文课。

教室前面有一块地毯,我让孩子们全部来到地毯上,围着我坐下,然后我捧着刚洗干净的一盆石头跪在孩子们中间,仿佛一道美味将要呈上。孩子们很好奇,盯着石头和我。

先一起来读一首小诗吧:

Howhappyisthlittlston.

多幸福的小石头啊,

Thatramblsinthroadalon,

独自在路上漫步,

Anddosntcaraboutcarrs,

不汲汲于功名,

Andxigncisnvrfars——

也从不为变故担心;

Whoscoatoflmntalbrown,

匆匆而过的宇宙,

Apassingunivrsputon;

也得披上它自然褐色的外衣。

Andindpndntasthsun,

它独立不羁如太阳,

Associatsorglowsalon,

与人同辉,或独自闪光,

Fulfillingabsolutdcr,

它决然顺应天意。

incasualsimplicity.

单纯,一味自然

——艾米丽·迪金森《幸福的小石头》

你真的了解石头吗?比如说,它是甜的还是苦的?硬的还是软的?温的还是凉的?静静地听,它会发出什么声响?

孩子们才刚上四年级,被我这么一说,来劲了,每人拿起一小块石头开始摸、舔、咬、听,眼耳鼻舌身意,开始重新感受这些习以为常的石头。

答案自然是稀奇古怪的:甜的,苦的,青草味的,泥土腥的......但这都没关系,因为一块块小石头开始在他们的感官下复活。

我继续问,有没有想过,这一颗小石头经历过怎样漫长的旅程才来到我们校园的大树下?

孩子们开始了七嘴八舌地漫游:地壳运动,岩浆喷发,海水冲刷,开山辟石,溪水打磨,风餐露宿。然后,有一天被装上了一辆车,长途旅行到了学校,沉默了一个多月,有一天,被孩子们捡起来。

他们慢慢发现,每一块小石头,都是时间的旅行者。石头看我们,只是刹那光华。

我说,小石头来到教室,想和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30人分成6人小组,在三分钟内,看哪个小组能用10块石头堆得层数高。

这是一个传统的叠罗汉的游戏。有两个小组不到半分钟就堆好等着了,其他的,要么在争执用谁的方法,要么还在手忙脚乱。之后,我让他们自己谈谈叠罗汉的感受。孩子们很聪明,堆不好的小组很快承认,是小组不够团结,都以为自己很有办法,结果什么都没堆成。

之后,我们一起分享了《石头汤》绘本,关于三个士兵让萍水相逢的村民心甘情愿分享食物的故事。孩子们静静地听着,聊聊,问问,说说,刚才没堆好叠罗汉的小组说,我们也应该分享彼此的智慧,而不是忙着争执。

▲《石头汤》绘本

课的最后,我们又读了一遍《幸福的小石头》。和刚开始的一副茫然相比,此刻,孩子们似乎若有所思,显得很沉静。我问他们最喜欢哪一句,孩子们都有很多不同寻常的感受。

很自然,这堂课中所有的环节都进入到了他们的视野。他们大概不知道,眼前这位老师,打算用两个月的时间,和他们一起游历石头的世界。而这首小诗,将一直陪伴着整个课程。

这是《石头记》课程的开始课。是我有史以来环节预设最简单,说的最少的一堂课。老师放下了,孩子各种状态自然就上来了。

诗歌没说,虽然这首小诗意蕴丰富,我很喜欢,但好诗从来不需要解读。

叠罗汉我没讲道理,《石头汤》都是孩子自己在分享。我只是想回归一种质朴的课堂生活,虽然还是有板块排布,但只是为了经历。

两天后,这堂课就在全体老师面前又上了一遍。换了一个班,孩子说的聊的就完全不一样。这个班的孩子一个劲问我孙悟空什么时候蹦出来。事实上,这样的课,无法再像往常成为公开课,只剩下我和孩子的喁喁私语。

课后,有老师问:这是一堂什么课?我会心笑笑:终于上了一堂不像语文课的课,而这正是我想做的事。这堂课,引起了很多老师的兴趣,他们也终于第一次看见全课程的课堂生态。

两天后的科学课,孩子们一走进实验室,科学张鑫老师就和跟孩子们说:前天,钱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了有趣的石头世界,想不想继续探究石头呢?孩子们很好奇,怎么科学老师和语文老师有串通?

自然是有串通。但这不是孩子需要关心的事。张老师对于科学有着近乎天然的小痴迷。听我上完《石头记》开启课,就说这个课程有意思,于是就一起做了起来。

科学石头课上了三节,分别从石头的起源、分类、软硬等物质属性让孩子们充分了解。科学课与生俱来有着探究性,捶打、敲击、打磨,各种岩石五花八门地呈现在孩子面前。

感官接触常带有想象力,科学研究确实是有显性记录的,对于了解一个物体的真实属性,实验性质的课仍然是必须的。三堂课下来,孩子们看到一块常见的石头,大致就能说出它的名字。这是万物简史启蒙课程的真正发端。

远古的人类是怎么认识石头的?就像我小时候在河滩上发现的小石头一样,总要先摸起来,洗干净,仔细地看。然后,敲击把玩,想着用来做什么。当觉得做什么都不合适,或者石头漂亮得不想做什么的时候,就想戴在身上也是很不错的。于是,再去寻找其他的石头,大的,小的,好看的,实用的,尖锐的,钝挫的,这个过程,如此自然。

科学课之后,我将一块巨大的石头呈现在孩子面前,告诉他们这是几十万年前的文物,他们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这看起来实在太过于平常。可是,那些石头上的棱角已经被磨平,闪着深黑色的光泽,我让孩子联想关于这块石头的原始人生活。

或许它陪伴过一群山顶洞人,将刚打猎回来的猎物在石头上摩擦,将动物的皮毛层层撕裂,在黝黑的洞中,映照着火把的光亮嗷嗷私语。又过了几十万年,洞穴中的人开始打磨一些小小的尖锐物品,将皮毛用藤蔓缝在身上,将一些小石块、小贝壳、甚至玉石戴在身上,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这长达百万年的光阴,正是石头见证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

这就是历史课,我截取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和孩子们共同见证了人类如何利用石头,从蛮荒走向文明,从洞穴营构建筑。顺带着做了一个玉石文化小课程。

由于玉石占据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门类,人和玉之间早已超越了和一块石头的关系,玉已经成为人精神寄托的信物。当时好几个孩子都带着玉,我让孩子回去了解玉的由来,听听父母讲讲戴玉的讲究,并没有细讲其他的玉石文化。总有些东西是我们需要放弃的。

这节课之后,教室的桌子上,总是时不时出现小石块滚动的声音,他们开始捡拾各种各样的小石头。同时,学校的百米沙道完成,其他班的孩子都在玩沙,我们班的都在沙中寻找光润晶莹的石头。

地理板块比较棘手,一则四年级的孩子从未接触地理,地图对他们来说是一团抽象的线。二则,人类古文明中石头建筑奇观实在太多。除了中国的木质构件使用较早之外,大多数的欧洲文明,都是石头建筑。

我记得小时候,对于世界奇迹,古文明的好奇维持了很长时间,但书籍有限,直到初中时代,还沉浸在未解之谜的探索中。显然,解谜是最符合孩子心智的。

和历史板块的约取一样,我以“探索复活节岛石像之谜”为课题切入。果然,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我从Googl地球开始演示:蔚蓝色的星空,地球逐渐变大,最后锁定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直观感受,这个小岛离南美洲大陆都很遥远。然后,出示一组组巨人石像。

▲复活节岛石像头顶上的帽子曾经是令考古学家不解的谜团。

“为什么在茫茫的太平洋小岛上遗落着数量庞大的巨人像?”一问激起千层浪。广博的地理课其实很容易激起孩子的自主探究欲。方式有很多,比如可以直接上网搜,但这种方式仅仅是信息的获取,对于思维的提升没有帮助。于是,我将“中国长城、亚历山大灯塔、埃及金字塔、希腊神庙”四大奇迹的资料图文并茂地呈现给孩子们。

孩子们很快提炼出各自的功用:交通和防御、指引航海、领袖墓葬、祭祀神灵。那么,据此能否推测在地球另一端的这些建筑的可能性用途?

孩子们大胆推测:石像可能是用来做航标的,因为小岛在太平洋中,生活大多数靠捕鱼,因此建造很高大的石像很有必要;石像也可能是领袖的神像,因为一个个大小高低各异,很有可能是某个部落族长的纪念;石像还可能是岛民对于未知神灵,比如外星人的崇拜;石像也有可能为了宣誓本部落的强大,类似于早期的图腾。

千万不要惊讶于孩子们的思维,实际上,只要我们提供了足够丰富的内容,他们的探究几乎是无穷尽的。而这些,并不是无端臆测,是有根据的。我告诉孩子们,其实他们的猜测都被科学家一一验证过。科学家目前最终锁定在宗族部落族长的领袖崇拜上。由于部落征战,各自为了表示强大,不惜在岛上大兴土木,一代代修建类似于神祗的石像,用于护佑本族。

但这也不是定论,需要孩子们去进一步验证。其实,这就是文化比较。不同族群发展固有不同,但人类的脚步却终究会沿着共同的方向走去。他能帮助孩子打开思维,从另一个已被证明的文明中获取智慧。

历史课和地理课是小学阶段缺失的课程。我至今仍然很不明白,教材的编著者出于何等用意,将史地课程放置如此之晚。大概很多专家认为史地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其实不然。人自诞生起,就对自己是什么,怎么来,去哪里等终极问题充满了好奇,这不仅仅是生物学的追问,更是对于自己所处的大地,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性追问。

我以为:人的一生完整复制了人类文明发展史。这是两条神奇的平行线。从刚孕育的胚胎开始,人就经历了完整的生物进化史。出生后,孩子总是先从四肢的运动开始的,先是动手握物做工具,然后再是直立行走,接着才是语言的发展,文字的习得。按此规律,教育就是一个从手脚运用到完善大脑的过程。

人对自身究竟为何物的疑问,是与生俱来的。答案或许无解,但必然也经历从物性到神性的演变,当人洞悉自己生物属性却无法回答自己生命原初疑问的时候,神性就开始降临。几乎每一个孩子都问过母亲这个问题:我是哪里的来的?

请注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理问题。这个问题如何解答,困扰着每一个父母,即使你红着脸如实说了,孩子还会继续发问。所以,在孩子意识到求解自我本体的时候,是将科学、地理、历史交叉起来的生命科学及时交给孩子的时候。这三大学科从不同角度告诉孩子我们如何成为一个人。

我的观点是,生命孕育、人类起源、宇宙构成三大问题,应在幼儿园小班左右就可以让孩子接触。以我儿子从第一次发问到不断追问至今,历经了好几年,即使他从BBC的专题片、大量的科普著作中巨细无遗地了解到了生命孕育的原理,仍然在问。他对于地理的兴趣很早就发端,并很快掌握了地球、地图常识,能够熟练查询和生活运用。也就是说,一个孩子能在一年级左右就能接受的知识,我们要到五六年级还遮遮掩掩告诉他。

我们这一代,除非自己感兴趣,对于地图、图表、数据图、说明书等非连续性文本都比较陌生,因此,独立生存能力都相对薄弱。从这两届的PISA测试来看,上海的学生大多数项目都遥遥领先,唯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薄弱项。而这,恰是我们生活中最有用的常识。对于常识的忽略,是我国启蒙教育的重要疏漏,在这三个学科的低幼阶段,更是巨大的缺失。史地使人明智,让人更清醒地知道我们来自哪里,为今后朝向精神的存在打好底子。

生命走一回,是一个完整的奇迹,何来学科分界?

童年的图腾

戏剧石头课也如约来了!胡艺潇老师扛着一块大石头进了教室,手里还拿了一块小石头。因为有了前几堂石头课,孩子们已经不惊讶了,唯一的期待就是戏剧的石头课会是怎样的呢?

戏剧石头课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节课是模拟体验。胡老师先让孩子们感受了一下两块石头的重量,大的那块需要好几个孩子才能搬动。然后,他让孩子们模拟没有石头时的搬运。

胡老师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一大群孩子非常吃力地搬着,脚步沉重,手中空空如也。然后,搬大石头过独木桥,两个孩子抬着石头过独木桥,下面是万丈深渊,一阵大风吹过,刮得孩子摇摇晃晃,心惊胆战,还不能松手。其实独木桥不过是教室地面的一根分界线。各种情境下,这块石头显示了联接人的力量。

第二节课是一个关于远古部落石头崇拜的演绎。这在世界各地民族中确实存在。新西兰就有石头神崇拜历史。胡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部落故事,然后让孩子们模拟石头神崇拜,祭祀石头神的活动,再加上老师穿着兽皮,挂着树枝,缠着头巾,极具原始部落风格,孩子们热血沸腾,在故事扮演中体验了人类文化的神秘。

创造性儿童戏剧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即兴戏剧游戏体验。没有固定不变的流程,根据孩子的表现即时调整。和大多数的戏剧课不同,戏剧课以大量的游戏串联,并在低中高年级分别就语言、表情、身体、情绪等各个项目着重训练,身体最大程度地释放、舒展、打开。如此,石头也罢,木头也罢,孩子都能全然进入模拟的情境之中,用身体去探索宇宙无穷的奥秘,这便是戏剧课最大的魅力。

作为传统艺术板块,美术石头课的项目琳琅满目,尤其是印章篆刻已经进入中国美术史,并成为百姓生活作为印信的必备物品。但经过我和美术老师的商量,我们主要在石头壁画角度展开,因为相对而言,这类原始的美术样式最贴近孩子的心智。洞穴画、岩画,多数形成于人类艺术的童年期,洋溢着远古先民对自然万物的理解和再现。

就以艺术表现而言,稚拙、热烈、充满想象力的美是后期艺术很难超越的。这和一个人童年时期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是一致的。童年,是艺术创作最自由的阶段。当我们将贺兰山岩画等远古作品呈现给孩子们的时候,他们很快就能解读图案的内容,并快速地模仿和创造。这种天然的不相隔,对于成人来说,是很难达到的。

▲贺兰山岩画

有意思的是,顾老师直接让孩子们在校园的墙壁上作画,随意勾勒自己的创意,就像原始人一样。孩子们一旦没有了约束,灵感迸发。这种涂鸦,不就是童年的图腾么?

曹婷婷老师是学综合材料艺术的。她找了很多工地上废弃的沥青块,让孩子们在各种沥青石块上创作脸谱。几乎不加指导,孩子们就在各种各样的沥青块造型。孩子对石块的“格”型,具有天生的敏锐。凌厉的棱角,自然会有冷峻的脸庞,圆润的边缘,大多是温和的表情。呈现出来各具特色,极有视觉冲击力。

在《疯狂原始人》的电影课中,孩子们看到了原始人的生活,虽然动画夸张,但是对于洞穴栖居,壁画创作的反映,能让孩子直观感受。艺术是形而上的表现,当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得以休憩,举手火把,在壁上随意涂抹的时候,艺术展现了惊人的力量,那不再是故事的单纯映像。

创作者在绘画过程中,将自己、家庭、部落生活抽象地记录下来。时光的尘埃密布千年,当我们再次打开洞穴,看到了勇气、力量和人性的光芒。一代代,当结绳记事、龟甲刻画不能尽情表达时,绘画就成为最宏大的心灵艺术。偌大的贺兰山岩画,铺天盖地都是先民驰骋天地的豪气。契合儿童天性,这是我们得以了解人类文明起源,破解童年秘密的最好方式。

国家博物馆有一件乐器非常独特,名叫石磬。一块不起眼的狭长石头,敲击宛若天籁,有明显的音阶。我们已经无法还原第一个将石头敲击成音乐的艺术家。当他敏感地发现每一块石头和自然撞击发出不同的声响,进而在一块石头上打磨出不同高低的声音时,他创造了伟大的音乐。

▲后商虎纹石磐

我相信,最早乐器肯定是石头。虽然,木头,树叶,竹子,兽皮等均能发出声响,但是没有比石头更精准。谭盾发现了古老的回声,正在整理挖掘《水乐》《纸乐》《石乐》,堪比音乐巫师。可是,这些堪称神一般的创造,你就没在孩子身上发现吗?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当他把石头握在手里时,他就握到了整个宇宙的密码。只要他在大自然长大,他就必然经历着和原始音乐家、原始美术家、原始戏剧大师一样的生活,只不过,灵性转瞬即逝。

石头,再一次成为通灵的艺术媒介。

10月17日,秋天的北方,没有雾霾之时,天高云淡,赤橙黄绿,一派天成。学校附近的南海子郊野公园,正是最美的时节。我和一群年轻教师带着孩子们来到了南海子,打算上一天大自然课堂,这其中有科学课,有戏剧课,数学课,还有寻找大自然最美的石头活动。在疯狂地丛林越野和原野游戏之后,最后一堂是数学课。

数学么亚楠是我的搭班老师,北师大数学系研究生,专业水平自不用说。可自从《石头记》开启之后,她一直在思考如何设置数学板块。数学课是抽象的思维训练,是形而上的课程。现代数学更难和中国文化牵扯勾连。如何与“万物简史”课程嫁接,数学课确实不同与其他课程。但数学的源头是什么?是对自然界存在法则的提炼和破译。

数学家认为整个世界都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和计算,万物彼此都有内在的逻辑,无非,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和表达。古代数学,也是从摆弄小石子和小木棍开始演算的。石头迷宫,石头阵,古代数学智慧的工程都是从身边最常见的石头开始的。说小一点,启蒙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么老师想到了一道数学题,那就是让孩子们估算南海子公园的鹅卵石数量。偌大的一个公园,弯弯曲曲的道路,各种各样的图案密布。但毫无疑问,工程方肯定测算过需要的立方,那么,换作孩子们主持这个工程呢?孩子们大致从一条路的各种图案变化中寻找规律进行估算,之后,将相类似的排列合并,那么,整个公园的计算并不难。

暂且不去考量孩子的智慧是否接近真实用量,这道题目本身便有巨大的价值。最重要的是:生活就是数学,而并不只是抽象的数字运算。进而推之,建筑材料的装饰磁砖,石料,都是有一定排布规则的,为什么是30×30?或者60×60?常规的一些标准尺寸是怎么来的?诸如此类问题的延生,便有了无穷的生活关联。

给孩子一个宏观的数学意识比解决一道数学题更重要。而万物简史课程,要打通的不只是学科界限,还有学习和生活。关于数学的统整在后一个竹子课程中,运用得更加巧妙。

这是我们第一次去南海子,和别的年级去不同,我们的每一次外出,都带着课程任务,孩子是丝毫感知不到的。他们愉悦地穿行在交叉小径的公园,蓬勃着满身的太阳气息,回来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捡回了几块最美的石头。

石头的生活运用不仅如此,我让孩子们回去和父母吃一回石锅鱼,石板烧烤,感受一下石头的味道。和父母一起做一串石头项链,可以参考“石头记”品牌,自己点缀装饰。石头,进入了班级的角角落落。

其中,最重要的生活课程是国博游学。

在经历了开启课、地理课、历史课、美术课、科学课、音乐课、数学课,还有一次小范围的南海子“寻找最美的石头”活动。应该说,对于本课程,孩子们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序列认知。人类的文明发展和利用石头息息相关,石头从器物到文化的绵延变迁,印证了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孩子们对于石头遗迹是抱着很大的期待的。

在北京,能够真正看到石器时代的完整文物陈列,甚至包括像周口店之类的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现场去见证,在文本性学习之后,会带给学生更多的期待。因此,班级的第一次真正的游学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主题是“见证石器时代”。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他们首次自我体验社会,意义非凡。这一次,我们打算都让孩子自己设计游学课程。

第一步是课程准备。在我看来,地图对于游学就好比一把钥匙。

有了地理板块对Googl地球的运用,孩子们已经有了点地图意识,我们在地球上依次锁定中国——北京——国家博物馆,以及亦庄实验小学的方位。孩子们第一次从空中看到北京城的卫星遥感图,非常兴奋。对于诞生已经快十年的谷歌地球,至今仍然是课堂新奇,可见传统小学课堂有多落后。

接着,了解基本的图例和方位,然后从卫星图切换到平面图。这个过程,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亦庄的地铁和公路变成了不同的图例。由于对所在周边的熟悉,这样比对,他们自己就能判断地铁、环路、国道、街道,甚至方位。学地图,从自己家门口开始是最简单易行的。

接下来就让孩子们自己规划从学校到博物馆的路线。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体验,我们放弃了包车,选择公共交通。北京公共交通系统非常发达,在城区范围内,到达任何一个目的地,转两次公交都能到,加上地铁方案就更丰富。从亦庄到国家博物馆有非常多的路线,这给了学生很大的选择空间。

这个课堂自主设计作业,在教室里看着地图直接分组按图索骥设计。交流的结果,有“开发区3路——地铁亦庄线——地铁5号线——地铁1号线——天安门”、“路——快轨1号线——前门”两条主要的线路,还有部分备用线路。孩子们根据此次出行的时间和任务,经过商议,他们认为:地铁能够保障时间,但是转的太多,比较累;公交只要转一次,又是BRT公交,有专用线路。选择公交更适合。然后,他们直接在提前下发打印好的地图上标记线路。

从线路规划到实际出行,有很多未知的变数,但课程的意义也因此凸显。出发那天,我们按计划到达公交站点,在等车的时候,我们一起研究公交车的站牌。路是采用文字式排列的,比较简单。开发区内的公交还有另一种标记,就是在完整的地图上标示红线。昨天的地图课让他们跃跃欲试,学生非常专注地研究开发区6路的路线图。运用是最好的理解,和一般的地图教学相比,这种方式高效得多。

但是,等了很久的路,遭遇了堵车,大量拥堵在路上,何时疏通未知。我们就地商量,如何改变路线。经过昨天的路线设计,备用线路派上了用场。我让孩子们自己考虑,是选择转地铁,还是变换其他的公交组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根据所在地方分析,选择了路转快速1路的方式。

路是首发站,大家认为有座位比较安全舒适。大约坐了50分钟,公交售票员告诉我们转快速1路,需要步行一站路转乘,但是转93路可以在站台上车。孩子们自己认为93路更合适。通过这一次极为曲折的公交换乘,他们明白了线路的选择需要考虑时间长短、舒适度、安全性、便利性、堵车系数等诸多因素。还有什么,比亲自坐一遍更有效的线路设计方案?虽然为此折腾了近1个多小时,但孩子们自己体验了我的行程我做主,很有成就感,更没人埋怨。

第二步是课程设计。除了地图和路线之外,提前一天,我布置了一个自主设计任务:活动方案、饮食设计、安全预案。这些原先都应该是大人做的事情,交给孩子之后,能看到非常有意思的答案。

“活动方案”是根据当天的活动时间长短设计博物馆内的参观方案。他们提前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bulili.com/wxjdd/2317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