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苏州语文中考趋势详解与真题练习必看

发布时间:2021/8/13 21:07:36   点击数:

首先试卷的第一题一直是填词,主要考察积累,但是题型越来越活,成语选择这一类题型开始活跃在苏州中考题型中,另外今年又出现了补全副标题这种全新题型,反映了苏州中考改革也变得越来越活,考察综合能力。(少有难题)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题。

苏州地处江苏南部,东(lián)_▲_上海,南(jiē)_▲_浙江,西(bào)_▲_太湖,

北(yī)_▲_长江,大革命时期,我党革命活动家萧楚女等就在苏州留下了足迹。抗战时

期,新四军、“江抗”部队和阳澄湖、太湖地区的游击队同敌伪展开了的斗争。抗战胜利后,苏州地区的党组织,团结群众及其他各界力量,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年初、国民党政权在长江以北的力量全线崩溃,江南解放指日可待。这年春天,人民解放军陈兵江北、饮马长江,渡江战役.

年4月20日,国共和谈破裂。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强渡长江。4月22日,沙洲解放。此后,解放军以之势迅速推进,27日下午,常熟解放。

就在27日拂晓,主攻苏州的部队发起总攻,并于当日早晨6时40分,宣告苏州解放。29日上午,解放军挺进吴江,由北门进入县城松陵,吴江解放。

5月12日晚,解放军向上海外围的昆山、太仓等3座县城发起进政,深夜11时,太仓解放。13日拂晓,解放昆山的战斗胜利结束

至此,苏州全境解放,这座千年古城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

1.根据汉语拼音,给第一段画横线的四处填入恰当的动词。(4分)

①(lián)_▲_②(jiē)_▲_③(bào)_▲_④(yī)_▲_

2.文中三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艰苦卓绝一触即发摧枯拉朽B.含辛茹苦千钧一发摧枯拉朽

C.含辛茹苦一触即发排山倒海D.艰苦卓绝千钧一发排山倒海

3.这篇短文的题目由正、副标题组成,请根据要求,把正标题补写完整。(2分)

①切合短文内容;②用词不要与副标题重复;③恰当使用修辞手法:④不超过5个字。

千年古城___▲___

------苏州解放纪实

答案:1.①连②接③抱④依2.A3.获新生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江南秋末冬初的天气仍是宜人的,无边的落木纷然而下,有些落寞,但天空依然高远,青山依旧凝绿,远非北方的一派萧索。这江南的初冬如袅袅的佳人,穿上一件夹袄,显得更加雍(róng)______起来。

苏东坡说过:“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碧云天,黄叶地的景象,自然是秋兴华彩乐章的尾声,余韵未绝。放眼苏州城乡内外,绿水白波,涟漪荡漾,丰盈不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片青色(cāng)______茫之中,天平山下的枫叶忽地燃起一片火焰,在秋风中猎猎飞(yáng)______,天平山看枫叶,古人有最富色彩的一则记载:“冒霜叶赤,颜色鲜明,夕阳在山,纵目一望,仿佛珊瑚灼海。”

真是个赏心悦目的季节,大自然在临近休憩的时候,再次给了人们一个惊喜。枫叶与菊花,营构了地面、天空中绚丽明(jìng)______的色彩和拒霜耐寒的品格提醒。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雍(róng)______②(cāng)______茫③飞(yáng)______④明(jìng)______

(2)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山色不寒②绿意犹存③树头枝梢④仿佛五彩着色⑤层林尽染

A.①⑤④③②B.①④②③⑤C.③④②⑤①D.③①④⑤②

(1).容苍扬净(2).A

(1)雍容:形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飞扬:向上飘起,形容精神兴奋得意。明净:明亮而洁净。(2)“丰盈不减”和“山色不寒”结构相似,故①在前;先写山,然后写“层林”,由大到小,故①⑤;④句具体描述“层林尽染”的景象,故①⑤④;写完山和林,视野继续缩小,开始看“树”,故①⑤④③;而②句是对③句的“树”的具体描写,故①⑤④③②。故选A。

()1.阅读下面4篇短文,按要求答题。(7分)

不除糟粕,何来精华

目睹朋友加工琥珀,一块克的原石,本来是黯淡的深褐色,其貌不(yáng),切除边角后余82克,隐约可见内在的微光,继续打磨,最终诞生一枚30克的大圆珠,清洁光亮,晶(yíng)剔透,质地柔美,色泽温润。

不除糟粕,何来精华?人也是这样。不经历风吹雨打,不历事炼心。又如何在蜕变中实现华丽转身?愈来愈璀璨的那条路,必然是一个层层磨砺淬炼的过程。越经世事的打磨,生命越圆润。越精致,越美丽,越有品质的芳香。那些风雨,其实,都是人生的抛光与包浆,所以,只要勇于承受,选择忍耐,那些疼痛,都会变成生命的滋养。    )(3分)

A.文章前段用“盗贼、扑、抢夺”等词语,突出雪灾来得突然、凶猛以及造成的危害之大,侧面表现出大梁坡人不服输的精神。

B.“睡在炕上,一股凉气从身子底下直往上拔”“爹爹在被窝里说这句话时,牙齿都打着战”,这两处描写突出冬天之冷和救灾之难。

C.文章写冬末村里小女孩的活动外,还通过羊群觅食、杨柳吐绿、渠沟水汪汪、布谷鸟鸣叫等情景,多角度呈现了大梁坡的春天气息

D.作者详细叙写“我”家的救灾情况,又简笔勾勒“村里大人孩子全都出动”的救灾场景,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有利于文章主旨表达

20.文中“冬天终干到了尾巴根上的时候,又一个弟弟降生在铺满稻谷的大炕上”这一句,与朱自清《春》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21.在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赏析。(4分)

22.朗读这篇文章时,有同学把“稻谷来到了春天”读成“稻谷等到了春天”,老师向他指出错误,这个同学说两者意思差不多。你同意该同学的说法吗?为什么?(3分)

答案:15.D

16.答案示例:“科学”求真,追求准确性;“艺术”求美,讲究形象性:如作者关于的实验,记录客观准确,体现了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又用“帅气”“翩翩”“审视”“叼”“跳”“拉”“扒”等词语再现它的姿态、动作,形象生动,体现了艺术性。

17.乌鸦利用工具解决问题不是个例;实验证明乌鸦能解决比“喝水”更难的问题;寓言“乌鸦喝水”的形成与人们对乌鸦生活习性的观察是分不开的。

18.①大雪埋稻谷③全家焐稻谷④爹爹播稻种

19.B

20.前者实写“弟弟”在冬末降生,暗指春天将至并带来灾后新生的希望;后者虚写,以“刚落地的娃娃”喻指春天如新生命的开始,充满希望。两者写法不同.但都巧妙表达了对“新生”的希望。

21.把雪上的羊蹄印比作黑色纽扣,把覆盖大地的雪比作白羊皮袄;把雪渐渐融化比拟为解开纽扣、慢慢脱去白羊皮袄,生动形象地表现冬去春来的情景,表达了大梁坡人对春天的期待。

“飞来撞去”抓住声音传播的特点,再现布谷鸟叫声的杂乱、热闹和力度;布谷声声,意蕴丰富,提醒人们春天已至勿失农时,预示春天的大梁坡充满活力与希望。

比喻贴切,想像合理:将爹爹的眼睛喻为水田,进而想像绿色稻苗盖满大梁坡的情景;化用诗句,推陈出新;不说“春风吹绿”而说春风被爹爹“眼光染绿”。表现了爹爹对美好未来的迫切期待。

22.不同意。“等到”是被动的,“来到”是积极主动的;写稻谷“积极”是写人救灾“积极”;写“稻谷来到了春天”更能表现人们对春天已来和丰收在望的喜悦,更是对大梁坡人精神的肯定,用“等到”没有这样的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行走的种子(节选)

①春花烂漫的时节过去了。枫树和山核桃树上开败的花朵如雨点一般洒落下来,向大地证明了这些树木繁茂的生殖能力。成百上千朵小花静静地躺卧在坛城中。与虫媒植物外表华丽的花朵不同,这些树木的花朵温和而谦逊,既没有明显的花瓣,也没用多姿多彩的装扮。这种极端素朴的装束暗示出,坛城上树木之间的繁衍,是一项严肃的任务,绝不同于虫媒植物铺张的花蜜与色彩的盛宴。这些树木无需取悦谁。风为它们传递花粉,因此它们不必像虫媒植物一样费心去吸引昆虫的眼球与鼻子,赤裸裸地露出功利主义的本质。

②对于早春开花的树木来说,风媒授粉是一种格外有用的策略。虫媒植物生长在一个相对温暖、避风的微观气候中,即便这样,它们也要努力寻找授粉者。而树木冠层的微观气候,更加不利于早春的昆虫出没。不过风是不短缺的。因此,枫树和山核桃树打破了与昆虫之间的古老协约,采用物理的而非生物的方式,来运输它们的花粉。很不幸,可靠性的增加伴随着精确性的减少。蜜蜂能直接将花粉从一朵花的柱头传递到另一朵花中。风并不有目的地传递什么。相反,它散布随着它的运动而携带来的一切事物。这给花和人类的鼻子都造成了困扰。风媒植物必须释放出大量的花粉。它们像搁浅在一座小岛上的漂流者一样,把无数个瓶子扔进水中,指望着总有一个瓶子能将信息传递出去。

③枫树和山核桃树产生的是两类花,即雄花和雌花。雄花悬挂在枝条上,空气中只要有一丝流动就会惊动它们。枫树上成簇的雄花全都借助瘦长结实的花丝挂在树上。每根花丝长一两厘米,末端有一个花药簇,这个产生花粉的结构看起来就像黄色的小球,大小与书页上的逗号差不多。山核桃树的花药在毛茸茸的花序上摇晃,每个花序大约有一根手指那么长。在这两种树木上,花药都成群簇拥在小小的伞盖下面,大概是为了防止雨水将花粉冲走。雌花更粗短一些,因为它们没必要向风中播撒大量的花粉。雌花的柱头截住风中带来的花粉,受精作用便会发生。目前关于柱头的空气动力学,我们所知甚少。不过,柱头似乎正好处在花朵中最招风的地方。柱头的构造也会促使其周围空气形成一股涡旋,流动速度减缓,从而便于柱头攫住空气中的花粉粒。

④到春季这个时候,雄花的花粉已经洒落,它们的任务完成了。树木抛弃了这些雄花,坛城上落满一堆堆黄绿色的花丝和花序。而雌花的工作才刚开始,花朵内部的受精卵还需要好几个月才能发育成果实。成熟的山核桃果和枫树种子将一直等到秋天才会坠落,开始行走。

(有删改)

1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媒植物和虫媒植物的分类是由传递花粉的媒介确定的,前者是风,后者则是昆虫。

B.雨水会将花粉冲走,开花季节,如果下雨就有可能会影响虫媒、风媒植物种子的生产。

C.从作者推测看,山核桃树雄花伞盖和雌花柱头的巧妙构造能提高花粉传递的成功率。

D.山核桃树、枫树的雄花和雌花在春季完成各自的工作,成熟的种子将在秋天开始行走。

14.文章第①段末说虫媒植物会“赤裸裸地露出功利主义的本质”,请概括这种功利主义的具体表现。

15.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用平实准确的语言简述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它们像搁浅在一座小岛上的漂流者一样,把无数个瓶子扔进水中,指望着总有一个瓶子能将信息传递出去。

(2)根据虫媒植物花粉传递的特点,发挥联想和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虫媒植物释放出的花粉,如同一个个等待寄发的快件,昆虫就是________,________。

13.D14.虫媒植物用明显的花瓣、浓郁的蜜香、鲜艳的色彩来吸引昆虫,传递花粉。

15.(1)风传递花粉的准确性差,风媒植物必须释放大量的花粉,以增加花粉传递成功的可能性。

(2)示例:快递小哥,总能把它们准确地投递出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草原日出

[英]多丽丝·莱辛

①那年冬天,每晚睡前,他都对着枕头里面大声喊:“四点半!四点半!”直到确信脑袋已抓牢这三个字,才安然入睡,仿佛一片安眠药突然降临。他脸朝着闹钟的方向,这样醒来后第一眼便能看到它。

②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得意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再躺这最后一秒吧!不,他弹跳而起,如鱼跃水面。冷啊!真冷啊!

③出门,带上猎枪和狗。天亮前他得赶完四里路。他在疾行,狗在探路。它们没有经过训练,自由散漫,有时会玩失踪,但却是他最好的同伴。为了几枪射击,他要赶很长的路,有了它们路上就不枯燥了。

④他在田埂上跑起来,大步慢跑,扎实前进。这方法是他观察土著人学会的:上身的重量交替落在两脚上,保持慢速、平衡运动,这样不会疲乏气短。当血液从腿部冲上胳膊,他对身体的得意和骄傲油然而生,直到他不得不咬紧牙关,关住那股想大声歌唱的强烈欲望。

⑤草原。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鸣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他终于抑制不住,发出狂野的喊叫,然后野兽似的狂奔,他在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

⑥突然,他想起了什么:我15岁啦!15岁啦!这话对他来说很新鲜,他满怀兴奋又若有所思,开始用手指感受走过的岁月,像数着鹅卵石,每一块既独立又离不开彼此,每一块都闪烁着奇异的光芒。这就是他: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十五年的男孩。陪伴他的有这缓缓的河水,还有这充满挑战的空气:夏日正午,它闷热难耐;冬天早晨,它凛冽刺骨。

⑦没有什么他不能做到!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伟大而神奇的,完全是他自己的:“世上所有大人物都曾像我现在这样小,所以我也能成为大人物。只要我愿意,我能把世界变成我想要的样子。”

⑧他的嗓音充满了紧迫性、真理性和非凡的勇气。他又大声唱起来,歌声沿着河水旁的峡谷回荡,他停下来等待回声,然后又唱:“歌唱吧!这就是他——只要愿意,他就歌唱,这个世界必须响应他!”

⑨他等待回声。那些新鲜的想法又回来了,如同有人在回应他、鼓励他。峡谷充满了细软的回声,在小河旁的岩石间来回撞击。突然,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那声音不是他的,也不是鸟儿的欢唱,也不是流水的叮咚……

⑩他从疯狂中清醒了。他呼唤猎狗,狗没有出现。他孤身无援了,不久前他在这里看见一头豹。

?他不由得握紧了枪,四处张望。灌木丛的尽头,那块憔悴的岩石旁,一只受伤的怪兽,遍身黑毛,黑毛下是片片粗肉……在一团流动的黑压压的东西的围攻下,这些肉正渐渐消失!一头公鹿,喘着气低声尖叫。

?他朝它跑去。地上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那公鹿奔去。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恐惧攫住了他:那公鹿倒下了,抽搐着……

?他忽然想到可以朝它射击,早点结束它的痛苦。他端起枪,又放下。使他放下枪的是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议:如果我没来,它就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这样的事情在灌木丛中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规律。他把枪夹在膝间,四肢里痛苦翻涌,他喃喃自语:我阻止不了,我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

?事情就这样,无法改变。

?关于命运和未来的认识就这样首次闯进他的生活,“是啊,这就是生命!”生命消逝的那刻,他无法采取任何仁慈的行动!他明白了:这片他生活了十五年的草地是辽阔无垠、无法变更、残酷无情的。他感到痛苦、恶心和愤怒,又为坚忍克己的新认识感到几丝满足。他提醒自己:蚂蚁也要吃东西啊!他泪流满面。

?公鹿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堆白骨,在阳光下泛着白光。哦,是的,太阳刚刚升起。为什么!这短短的几分钟,事情就发生了巨变?他站到骨架前:它趴在矮树丛下。要不是还残留着几小块粉红的软骨碎片,人们会觉得它已在这里躺了多年。骨架四周,蚂蚁衔着肉,渐渐撤退。有几只蚂蚁竟直起身子盯着他,眼里泛着贪婪的光。

?“滚开!我可不是你们的早餐,无论如何都不是!”

?他弯下腰,触摸着头颅上的孔穴:那原本是鹿的眼睛!他想起活鹿那水汪汪的眼睛,觉得难以置信。早晨,也许就一小时前,这小生灵还骄傲地踏着大地,抖着犄角,甩着尾巴,嗅着清晨的空气,像国王那样漫步在充满自由的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生长,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

?但是,谁能意料一头健步如飞的公鹿会被一群蚂蚁困住呢?

?他好奇地蹲下去,发现它的后肢关节处断了,断裂的骨头相互徒劳地抵触。可能死前它的后肢就受伤了,然后一跛一跛地误入了蚂蚁巢。应该是这样!那么是谁伤了它呢?是它摔了一跤?是它与同类争斗中受了伤?是土著人扔石头伤了它?

?他想像土著人朝一头公鹿扔石头时,另一幅画面出现了:他看见自己,某个早晨,兴奋地向一头若隐若现的公鹿射击……他无法面对这画面,他只是个小男孩。他低着头,面带愠色,拒绝承认是自己射伤了它。

?他回家了。他累了,脚步沉重。当他看见自己的家时,皱了皱眉。那只小生灵的惨死让他耿耿于怀,不得安宁。

?他想:明天早晨,要再去那片灌木丛,好好想一想。

(有删改)

16.小说开头两段写出了小男孩怎样的性格特点?

17.小说⑤—⑧段中写小男孩狂奔、歌唱有什么作用?

18.第⑩段画线处设置小男孩呼唤猎狗这一情节是否合理?联系上下文简述理由。

19.细读小说第?段,简要分析小男孩当时的心理感受。

20.小说结尾说,小男孩明天早晨要再去那片灌木丛“好好想一想”,他会想些什么?联系全文回答。

16.天真活泼;坚毅执著、自控力强;勇敢自信。

17.“狂奔”“歌唱”是小男孩对自己身体得意、骄傲的心理外化,是他相信自己无所不能的表现,这与下文他面对公鹿之死感到无能为力形成对比,为写他思想认识的变化作铺垫。

18.合理。与第③段写狗“自由散漫,有时玩失踪”的文字相照应;有利于表现小男孩听到陌生声音后的紧张心理。

19.小男孩对公鹿的不幸感到怜悯、伤心,他难以接受这个悲剧。比如弯下腰去触摸公鹿头颅上的孔穴,称之为“小生灵”,想象公鹿的漂亮外形和骄傲、自由、“君临天下”的生活。

20.公鹿的死因;自己未来的可能性;大自然生命演变的规律。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1-13题。

可可西里观天人

央广网西宁4月9日消息(记者章成霞刘泽耕)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东经93.05度,北纬35.13度,海拔.3米,这是全球第二高海拔气象站—青海省五道梁气象站的坐标。从格尔木出发。沿青藏公路向西南方向行进。翻越连绵纵横的昆仑山脉,进入广袤无垠的可可西里无人区,五道梁气象站就在那里。五道梁,地高天寒,气候多变,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50%左右,迄今没有建政,没有常住居民。公路两旁零星的饭馆和修车铺也都随季节迁徙。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bulili.com/wxjdd/2353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