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4 9:21:55 点击数: 次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你好,我是大头娃娃,欢迎来到我的脑洞录——牧牛图。最近我一直在学习禅修和打坐,看到牧牛图,很有触动,准备整理一番。其实流行最广的牧牛图颂有二种:一为廓庵禅师所作,一为普明禅师所作,此二人的图和颂词都不相同。今天整理的是普明禅师的牧牛图。普明禅师生卒年不详,但从万松行秀禅师(—)《请益录》中“太白山普明禅师颂牧牛图十章”的记述来看,当是宋代僧人。普明禅师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由一条黑牛逐渐变成白牛,先从头角,然后牛身,最后尾巴。所绘之牛由黑变白,分成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十个阶段,其着眼点在于调心证道,以人牛不见、心法双亡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渐进、历阶而升,带有神秀一系“渐修”的特色。南怀瑾先生说:「我们的情绪妄想,就是这一条牛;你的牧童是什么?就是意识;你的绳子是什么?就是气,出入气,安那般那。」「未牧: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南怀瑾先生解释道,狰狞头角恣咆哮,牛的那两个角,威风得很,我们“形容一个人很聪明,就是头角峥嵘。恣是放任自己,咆哮是发脾气乱跑乱叫,到处吹牛。奔走溪山路转遥,这一条牛在山上田地里乱跑,越跑越远,我们的情绪妄想就是这一条牛。一片黑云横谷口,天黑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谁知步步犯佳苗,这一句是自己的反省,这个妄想情绪到处乱跑,还自己把善良的根都扯断踏平了,挖了自己的根,好的种苗都不发了。这是《牧牛图》的第一步,就是我们打起坐来,平常情绪思想乱跑,想了很多的花样,要做这个,要做那个,或者要做生意发财,要做官,都是妄想在乱跑。这个题目叫“未牧”,拴不住自己的妄想心念。「初调: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南怀瑾先生解释道,这是第二个图案,你看画的这一条绳子,穿到牛鼻子上去了,这个牛要走,这个小孩拼命拉。我有芒绳蓦鼻穿,拿个绳子把这个牛的鼻子套进去。现在我们用佛法的修出入息,用这个气;呼吸这个气是条绳子,把心性这个牛套进去。一回奔竞痛加鞭,这个牛再发脾气乱跑,就抽它一顿鞭子。所以你打起坐来修安那般那就是一条绳子,把这个心念拉回来。从来劣性难调制,乱跑了,就重新来过。像修呼吸法,安那般那,一下又忘了,又是别的思想来,心息没有配合所以又跑了,这是自己的习性,爱向外跑。犹得山童尽力牵,要靠这个牧童拉回来,牧牛童子是我们人自己的意志,用意志把思想念头拉回来了。第二步我们只好学打坐,自己观心了;知道了,犯了错误,要把这个心拉回来。知初调,总算找到了思想念头,把这个乱跑的思想拴住了。「受制: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南怀瑾先生解释道,第三步叫受制。渐调渐伏息奔驰,这个牛给绳子穿惯了,渐渐乖了,小孩子轻轻一拉就带走了。你看佛教我们修安那般那,你心念乱跑,心性宁静不下来,所以佛教你眼观鼻,鼻观心,只要把呼吸管住,慢慢那个心念就调伏了。渡水穿云步步随,这个牛跟着小牧童,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跟着他一步步走,乖乖的不敢动,因为绳子在牧童手里,气已经被控制了。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牧童手里拿着芒绳,一步都不敢放松。所以你用功做呼吸法调息,自己不会感觉疲劳。你看这个图案,黑牛的头发变白了,呼吸已经慢慢调柔了,自己看住它。你的牧童是什么?就是意识;你的绳子是什么?就是气,出入气,安那般那。呼吸调柔你的意识心念专一把心息合一调柔,这是第三步了。你看他画的图案,这个牧童很轻松了,拿着鞭子,随便拿个树枝。牛呢?头开始白了。白代表善良,黑代表恶业。受制了,你的工夫心息能够合在一起了。「回首: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南怀瑾先生解释道,第四步回首,这个牛回头了,就是心念给呼吸、给绳拴住了。日久功深始转头,这个牛不乱跑,心归一了。颠狂心力渐调柔,平常那个乱跑的心性软下来了,跟着呼吸的来去,就是数息以后随息了。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可是我们的意念不要放松,心息固然可以合一了,心念专一还不能放手。这个图案画得很有意思,牛的头颈这里都变白了,个性柔和得多了。本来这个放牛的孩子站在牛旁边的,第六意识不用心了,不过拉牛的绳子还要拉住。「驯伏: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南怀瑾先生解释道,再进一步驯伏。绿杨荫下古溪边,这个放牛的孩子不拉绳子了,意念不再那么用力,自己的心性思想也不再乱跑,随时跟出入息合一了。这就是六妙门的随息快到止息的阶段。放去收来得自然,舒服啊,这个牛乖了,思想不乱跑,随时在做工夫的境界里。日暮碧云芳草地,这个境界自然舒泰。牧童归去不须牵,牧牛的孩子手拿牛绳,自己回家了,牛也不拉了。我们乡下小的时候看过,那个乖的牛,到晚上自己会回来的。画的牛已经三分之二都变白了,善良了。「无碍: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南怀瑾先生解释道,第六步无碍,这个牛差不多全白了,都是善良,心性调伏了,只剩尾巴那里一点还黑的。牧牛的孩子在哪里呢?吹笛子去了,自己去玩了,牛归牛,小孩子归自己了。这个图案叫“无碍”,工夫差不多打成一片了。露地安眠意自如,露地就是旷野空地,白天夜里工夫自然上路了,永远在清净定的境界里头。意识不用心,自然都是专一清净,就是我们第一次讲的,已经是四瑜珈到“离戏”阶段了。不劳鞭策永无拘,这个牛都不要管了,心性妄想自然不生,清净了,也不要鞭子打了,也不要注意了。这个第六意识自然清净,妄念清净了。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身心非常安详。这个牧童什么都不要管,这个第六意识、意根已经清净,稳坐青松下面,无事吹笛子玩。宋人的诗“短笛无腔信口吹”,随便了。这个牛呢?到家了没有?还早呢!「任运: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葺葺;饥餐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南怀瑾先生解释道,到了第七步任运,这个牛后面尾巴也没有黑的了,剩下都是善业,念念清净。柳岸春波夕照中,诗中的图画多可爱啊,江南的春天,水绿山青,堤岸杨柳,太阳照下来的那个境界。淡烟芳草绿茸茸,烟雨蒙蒙,淡淡的烟雾,满地都是芳草,绿杨一片青幽。这个时候有没有妄念呢?有妄念。但是处理任何事情,自己念念空,没有烦恼,很自在,观自在菩萨了。饥餐渴饮随时过,饿了就吃,口干了就喝,随缘度日,一切无碍。《心经》上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第六意识呢?这个牧童呢?石上山童睡正浓,睡了,太舒服的境界,第六意识不起分别了。你看画的那个小孩子,躺在那里睡觉,牛也没有离开,自然在吃草。工夫到这一步叫任自在。哪怕你做董事长,做老板,或者给人家打工,开会、做工的时候,心境都是一样的。就是十六特胜的“喜受,乐受,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那么自在。「相忘: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南怀瑾先生解释道,这是第八步功夫相忘,这个牛不是普通的牛了,已经升天,相忘了,也没有呼吸往来,也没有妄念,也没有身体,也没有空,也没有知觉,一片清净,一片善的境界。白牛常在白云中,一片光明。人自无心牛亦同,一切烦恼都没有,一切妄念没有了,身心在这个境界。月透白云云影白,月亮透过白云光明出来,白云、月亮,一片光明,白云明月任西东,这第八步工夫是得大自在,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心无挂碍。「独照: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南怀瑾先生解释道,第九步独照,牛没有了,妄念杂想没有了。牧童,第六意识睡觉也走了,什么都没有。牛儿无处牧童闲,牛找不到了,牧童闲,就是意识清明。百丈禅师讲的“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牧童悠闲自在,牧童就是我们自己。一片孤云碧嶂间,青天上面还有一点点白云;碧嶂,这个境界清明,牧童自己明白了,工夫到了。拍手高歌明月下,一切空了。密宗讲见到空性,空了什么都没有,你以为对吗?还早呢。归来犹有一重关,因为你观空了却不能起用,一起心动念就觉得乱,那是工夫没有到家。所以我骂某人,要他工夫做到了再出来做事,那个时候就不会乱了。所以这步叫“独照”,能够出世,不能入世,还不行,不是大菩萨的境界。「双泯: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南怀瑾先生解释道,到了第十步双泯,能够入世,也能够出世,提得起也放得下,能够空也能够有。这个时候可以入世做事了,在家出家都可以,做男做女都可以。“双泯”,空有都没有了,人也不见,牛也不见。人牛不见杳无踪,照见五蕴皆空了。明月光含万象空,只有自性一片光明,有也可以,无也可以;入世也可以,出世也可以;烦恼也可以,不烦恼也可以。工夫到这一步境界,可以说修行有了成就,差不多可以开悟了。若问其中端的意,究竟怎么是对呢?很自然,野花芳草自丛丛,到处都是,不一定出家才能做到,也不一定在家才能够修道。得大自在,就是观自在菩萨。今天就到这,希望对你有帮助。
转载请注明:
http://www.mabulili.com/wxjdd/267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