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当年到私塾就读的学生大致有四种情况,冯宏

发布时间:2024/4/4 16:55:39   点击数:

现如今,学校教育体系非常完备,很多人已经不太了解旧时读私塾的情况。笔者年逾八旬,少年时期曾在南口私塾就读,现将这些回忆形成文字,也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记载。

新华社资料图

私塾是旧社会由家庭、商贾、塾师等开设的教学机构,也叫“私学馆儿”,私塾一般只有一名塾师,多为精通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其助手是他尽心培养的大弟子,在私塾读书的塾生尊称这位助手为“大师哥”。当年,各个私塾没有绝对统一的教材和就读年限,他们都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自南口火车站正式运营(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南口除了完全少学和轮小学之外,还有三家私塾。这三家私整室内布局大同小异,而且都遵循“教不严,师之惰”的古训,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上世纪四十年代,我就读的这家私塾,是张纯一先生开办的,地址在复兴街附近的11条13号。这家私塾总共有西房三间,一明两暗,北侧间是先生的卧室,另外两间打通后作为教室。迎门靠墙挂着一幅孔老夫子的画像,画像前有一张八仙桌,左侧放有一把太师椅,是先生执教时的“宝座”。当年,凡是初进学堂以及晋级读“四书”的弟子,都要对孔夫子施行跪拜大礼,对塾师深鞠三躬。

南口另外两家私塾,一家是张思孔先生开办的,它在中横街,位于大泰园酱菜园后面,同样是教室三间,学生数十人;另一家在南广街,由刘德臣先生执教,校舍比较宽敞,生源也比较多,在教授文化课之余,这位塾师还提倡体育课,允许塾生们踢球、跑步,这在私塾中并不多见。

当年的私学馆儿并不愁生源。到私塾就读的学生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家庭生活虽然比较富有,但家长对洋学堂的教学内容并不大感兴趣;二是家长幼读经史,仍愿意让后代接受传统教育;三是家庭生活条件一般,而洋学堂花费较大;四是贫寒子弟,家里揭不开锅,只能到私塾求先生开恩,允许孩子“蹭学”。南口的三家私塾,对于以上生源都照收不误。

当年,南口的私塾跟全国各地的教学内容差别不大。具体包括综合知识、伦理道德、古体诗品和成语典故等。初入学的弟子,一般都是先学启蒙读物,并提倡反复诵读,意在加深理解。最初先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弟子规》等蒙学经典。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让塾生续读“四书”和“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包括《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在通读了上述儒家经典之后,才能拜读诸子百家名著。

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南口的三家私塾读过《三字经》等六本蒙学经典的弟子不少,读过“四书”“五经”的为数不多,读过诸子百家之名著者,则微乎其微。

当年,张纯一、张思孔、刘德臣三位老塾师在教书育人方面非常有经验,他们每讲授一种传统教材,绝不单纯让学生们死记硬背,而是着重介绍其面世的背景。比如,三位塾师讲授《三字经》时,会先告诉学生,这本书是宋代末年著名学者王应麟先生的名作,该书的特色是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南口三位塾师非常重视的另一本教材是《名贤集》,这是由历代文人贤士阐释的语录教材,其内容包括治学、修德等,包罗万象。大多数名言警句,朗朗上口且深含哲理。

诚然,在私塾教材中,也充满着大量的糟粕,宣传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等内容,例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忠臣不事二君主,烈女不嫁二夫郎”。难能可贵的是,笔者在南口读私塾时,老先生在施教过程中,还适当提醒学生,不可盲目接受这些糟粕,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着实令人钦敬。

年之后,三家私塾都自动停办了。铁路和地方的适龄子弟,都到南口铁路小学和南口小学当了插班生。私塾虽然停了,但是凡读过私塾的学子,都对那段生活记忆犹新。私塾里学到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勤勉好学的习惯,受益终身。据异国友人介绍,世界各地的华人对私塾教育至今仍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只要正确引导,它一定会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原标题:我曾在南口读私塾)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冯宏来

流程编辑:L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bulili.com/wxjdd/271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