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如何提高自己的鉴别力人生必修课胡侃

发布时间:2024/4/14 12:32:29   点击数:

鉴别力,顾名思义就是我们面对外界的相应情形经过大脑思维,做出鉴定、判断、选择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判断是非、好坏,预见事情发展结果的前瞻能力。鉴别力之所以对个人、社会都显得重要就在于正确的行动往往来自于正确的判断,对于个人来说,过去影响现在,现在影响未来,自己抒写自己的历史,而对于社会而言,正如恩格斯所提出的人类历史是合力推动的结果,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合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对“合力”的形成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去保持自己应有的鉴别力,既保证自己少后悔,而又保证自己对社会的合力作用呢?

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我们在一定情景中的鉴别力无疑主要基于我们的经验和知识,要保持自己正确的鉴别力,从根本上上来说就是我们要“吃猪肉”——亲自实践,收获经验、知识,但是任何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经历所有事情,所以我们又要尽可能多的“见猪跑”——也就是学习,从书本学、向他人学。而且经验、知识的获得无疑应该是持续性的,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知识和经验只有不断更新,才能更加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迂腐,不刻板。我们的经验、知识越多,做出判断的基础就越多,对所掌握信息的判断模式就更多,自身形成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就更趋向于正确,面对相应情形时的鉴别力就越正确。我们要想获得更多的经验、知识,提高自己的鉴别力,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问”,虚心向别人请教,多问是勤学的关键,也是我们面的具体情形时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的一个基本方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正是因为勤问,多问,才成就了孔子的成就。在面对一定情景时,我们的多问则不仅仅是了解信息,也是验证信息,节约时间的重要方法,“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学会在问中多学习,多了解,才能多进步。

第二,“学”,在广义上来说可谓包罗万象,包括了在时空上对一切自己未知领域的探索、经验和知识的获取,在狭义上往往就是指读书、习艺。“学”就是一个我们从他人(往往是师长、古人先哲等)身上学习经验、知识的过程,“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第三,“行”,也就是我们的实践和阅历,“行是知之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此同时,“实践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有机会多去实践,多去论证,我们通过“问”“学”所收集到的信息、知识、经验才能成为我们见识,才能成为我们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的一部分,才可能真正有利于提高我们鉴别力的正确性。第四,“思”,“行成于思毁于随”,只有思考才会赋予我们真正的灵魂,所有行为缺乏了思考,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比如只读书而不思考往往就是书呆子,同样思考才会让我们的“行”“学”“问”更有意义,也才能让经验、知识成为我们的思维。思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思考可以把“问”、“学”、“行”都有机的统一起来,只有想的精准、透彻,我们才能行动坚决、专注、不犹豫。以上四个方面当然不可能孤立、片面的存在,而是相互联系、有机的统一,同时这四个方面也不仅仅是在某个具体情形中适用,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也需要去坚持。记得这样一则寓言,一个游牧民族逐草而居,在一个夏天他们又要进行迁徙,穿越大沙漠,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伴随一道神奇的白光,他们的神突然出现并告诉所有人:只要他们在以后的路途中,遇到石块就带上,到了绿洲就会有神奇的事情发生。所有人都坚信神谕,于是第二天开始大家都把自己能找到的石块都带上了,一天天的过去,人们的石块也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人们开始怀疑神谕,开始动摇,终于有人在烈日下把自己曾经带上的石块扔了......,到了目的地,当没有把石块扔掉的人打开包裹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之前所有捡的石块到了目的地都成为了金块,伴随而来的是坚持带着石块的人的喜悦和扔了石块的人的叹息、懊悔。同样,在我们的人生中,学习、经历等等也会让我们感到是负担、是累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学习、思考、并勇于实践,不断积累,就会把我们的曾经的“负担”变成财富,变成提升我们鉴别力正确性的潜移默化地深入骨髓的“东西”。当然,从以上四个方面的综合运用和坚持中,我们也应该逐渐形成自己的原则,确定自己的“不变”和“变”,“不变”就是我们在做事、处世中所坚持的底限或者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三观,这些东西都必须是我们“三思”而确定的,一个人只有确定“不变”才能拥有支撑自己人生的支柱,才能在面对一定情形时具备做出判断的基础。并且我认为“不变”应当是“志存高远”的,因为只有这样,留给我们“变”的空间、余地才更大,才可以在实际中做到“不拘小节”、“高屋建瓴”、“随机应变”、“万变不离其中”,就像曹操能理解荀彧“迎天子以令诸侯”,而袁绍却不能理解沮授同样的建议,就在于曹操胸怀天下,有大格局、大境界,看到的更多的是掌握汉献帝的好处而且有信心去规避弊端,而袁绍去想到的是汉献帝的坏处,不敢迎天子,只想到自己的“不变”而没有胆识去迎“变”。“不变”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人,而“变”让我们懂得“为人”,只有“变”我们才可以“与时俱进”,看到未来,正如梁启超所说“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昨日之我”,从而不落俗套,更好地接受信息,更好地审时度势,从而提高我们的鉴别力。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一个小的寓言故事:骆驼走出了撒哈拉大沙漠之后,震惊了整个动物界,马、骡子、驴、牛等动物都闻风跑来问骆驼成功的秘诀,骆驼对它们说道:“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只是在走沙漠的时候,一直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一定要走出去’,就这么简单”。其实,有些道理很简单,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把简单的道理坚持下去,如何坚持下去,在自己深思熟虑的“不变”的理念的指引下运用“变”的方法去坚持,去把握“不变”与“变”的度,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鉴别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bulili.com/wxtq/27171.html
------分隔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