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万象 >> 万象天气 >> 漠水春潮涌南海万象新
江城:“工业立区、向海发展”打造阳江高质量发展首善之区
江城区委书记李仕鹏代表江城区在全市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表态发言,表示江城区要坚定走好“工业立区、向海发展”之路,力争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奋力打造阳江高质量发展首善之区。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江城将着力做好“六个抓”。
一是抓工业发展,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核动力”。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力争全年工业园区扩园3.8平方公里,全力打造白沙银岭工业小镇,建设智能家电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六大产业,加快建设中国厨房用品制造名城、广东(阳江)百亿激光光谷、阳江最大电商基地,打造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区。
二是抓项目建设,牵住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力争全年新招引项目50个以上、总投资亿元以上,其中超亿元项目30个以上。
三是抓深蓝经济,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谋划开发建设埠场滨海休闲旅游景区,动工建设对岸国家一级渔港经济区,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强区。
四是抓城乡协调,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百花园”。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力打造阳江岗列海洋经济强镇、埠场文旅中心、白沙“三产”融合中心、双捷农业强镇,打造西濑水乡风情景观,推进南恩路、太傅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打响“漠阳味道·寻味江城”品牌,建设白沙鹅美食一条街。加快建好“山月江湾”“罗琴雅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动工建设中国关山月国画村。
五是抓民生福祉,答好高质量发展的“幸福卷”。医院新院,推进江城第一中学、区养老院建设。
六是抓绿美生态,守护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动工建设埠场环保园污水处理厂,推动江城固废处理环境园二期项目建设,确保江城、埠场两个国考断面全年达标,围绕“六大行动”,推进绿美江城生态建设。
阳东:纵深推进“融湾先行”建设绿美阳东
阳东区委书记李坤代表阳东区在全市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表态发言,表示阳东区将加快深度“融湾”先行步伐,纵深推进“融湾先行”十大攻坚行动,不断增创营商环境优势,力推年总投资亿元的44个重点项目完成亿元的年度目标,有效筑牢阳东“融湾”发展基础。
我们将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抓好创建国家级经开区、省级高新区工作,积极谋划打造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和合作园区;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力争全年引进项目30个以上,总投资亿元以上,推动“1+3+3”产业集群尽快成型。
我们将全力以赴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借助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激活镇域经济功能,全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塑造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我们将突出绿美阳东建设,由表及里提升阳东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强化民生保障攻坚,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观念大更新、作风大提升、工作大落实,完善抓落实各项工作机制,充分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凝聚全区各级抓工作落实的强大合力。
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观念大更新、作风大提升、工作大落实,完善抓落实各项工作机制,充分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凝聚全区各级抓工作落实的强大合力。
阳春:以党建为核心,“双化”驱动、“三大生态产业”融合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阳春市委书记李宗瑞代表阳春市在全市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表态发言,表示阳春市将坚持以党建为核心,深入实施“双化”驱动、“三大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战略。力争今年GDP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力争增长8%。一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全力推进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总投资.5亿元的64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二是以“双化”驱动为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阳春产业转移工业园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契机,坚持制造业当家,打造省数控机床特色园,主动融入“双区”和三大平台建设,坚持党政主要领导带头走出去、引进来,力争完成签约项目35个以上,投资总额亿元以上,大力推动5个百亿级产业集聚发展,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为契机,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增中小学校学位个,加快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加速农村“三大片区”建设,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以“三大生态产业”融合发展为支撑,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进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发展壮大八大精新特优产业,力争农业总产值增长4.5%。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围绕建设“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启动凌霄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加快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组织发放万元惠民消费券,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加快发展生态康养业,围绕建设“岭南生态康养胜地”,谋划建设康养中心和特色民宿,打造人文生态康养胜地。全面创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推进绿美阳春生态建设。
四是以党的建设为核心,凝聚高质量发展新力量。推动观念大更新、作风大提升、工作大落实,从急难险重岗位锻造高质量发展先锋队伍,把三年的工作瞄准两年来干,大力推动“一线工作法”,以“比武打擂”赛出“比学赶超”精气神,奋力勃发新气象、闯出新路来,为阳江高质量发展作出阳春贡献。
阳西: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构建“绿色、向海、融湾”现代化产业体系
阳西县委书记张秀洁代表阳西县在全市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表态发言,表示阳西将锚定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目标,拿出干劲,奋发有为,力拼实现GDP增长7%以上,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干出业绩、闯出新路。
一是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构建“绿色、向海、融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以阳江打造国际风电城为契机,建设全球最大县域海上风电产业基地,推动绿色储能项目及上下游产业落地,打造多能齐发的绿色能源产业集群。抢抓省支持食品工业发展机遇,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构建大食品产业,打造全球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基地、南派酱油文化中心,争创“中国食品名城”。坚持以港兴县,打造依托港口物流、面向大湾区市场的临港产业园和广东省绿色建材阳江生产基地,点燃阳西经济增长新引擎。
二是坚持项目为王,按照“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加快推进能源、交通、教育、卫生、水利等88个总投资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按照“一个产业链一支招商团队”的思路,成立三个专业驻点招商团队,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招商推介会,充分发挥各地商会和乡贤的作用,形成全县上下共同招商的“大招商”格局,力争全年引进项目超50个以上。
三是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做好海洋开发文章,培育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唱响海洋牧歌,加快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构建“1+3+4”城镇发展格局,建设联城带村美丽圩镇;牢牢守住“两条底线”,高质量建设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精心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真正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
四是落实“绿美阳西”工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绿美阳西,加快创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和程村湾万亩红树林示范区,从群众身边绿起来、美起来。
海陵:高质量建设“四季海陵”推动海陵岛全域旅游发展
海陵试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永禄代表海陵试验区在全市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表态发言,表示海陵试验区将团结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感恩奋进、苦干实干,力争今年GDP增长6%左右,为阳江高质量发展作出海陵贡献。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四季海陵”高质量建设。组建文旅发展集团,加大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推出“畅游海陵岛,月月有精彩”系列活动,延长旅游周期和产业链,做大旅游经济。
以税收为导向,积蓄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规划建设海陵预制菜观光旅游产业园,加快闸坡世界级渔港项目建设,谋划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配套工程。盘活土地资源,加快建设高端酒店群,力争万豪等酒店在今年年底正式开业。
推动县域振兴,挖掘高质量发展潜力。认真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优化乡村振兴发展规划、项目谋划,深化乡村振兴示范带和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海陵岛全域旅游发展,加快镇村产业融合化、差异化发展,创建“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的和美海岛,打造绿美阳江示范区。
高新:抓好园区扩容提质长远规划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梁崇边代表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在全市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表态发言,表示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将锚定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坚持制造业当家,三年工程两年干,掀起新一轮项目建设热潮。
一是集中精力拓空间。抓好园区扩容提质,长远规划产业发展空间,加大征地收储工作力度,确保年组卷报批用地面积达亩、引进项目出让土地亩以上。加强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二是竭尽全力强工业。着眼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千亿级合金材料产业集群提质增效、发展壮大。提升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引进国内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争取早日实现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幅射全国、走向世界的目标。持续攻坚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打造百亿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和百亿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百亿新能源产业项目建设,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年实现GDP增长7%,力争达到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以上。
三是开足马力抓项目。落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建立产业链招商数据库和目标企业清单,开展靶向招商、以链引商、以商引商,力争全年签约内外投资项目28个以上,总投资超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5个以上。强化项目为王的工作导向,推动中材叶片、蓝水海洋工程、东方海缆等18个总投资.9亿元、年产值亿元的在建项目加快建设,确保不少于14个在建项目年内竣工投产;推动维达二期、世纪青山23万吨高碳铬铁等6个筹建项目加快动工;推动文丰三浩法兰、甬金20万吨不锈钢管件等19个在谈项目尽快落地,以项目增量促经济总量提升。
四是尽心竭力优服务。加强项目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用心用情解决企业用地、用能、用工等问题,完善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机制,健全容缺预审制度,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尽心尽力为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