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神话传说三、文献与古迹(一)文献资料1.诗词歌赋中的伏羲女娲不少诗词歌赋中都有伏羲女娲的身影,其内容主要为对二人功德的歌颂。如从创始八卦、龙图腾、确立官制、研究天与地、烹饪食物以及制作渔网、研究历法等功绩的赞颂: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作《伏羲赞》,其中这样写道:“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名官,法地象天。庖厨祭祀,网罟渔畋。瑟以象时,神德通玄。”西晋文学家挚虞也以《伏羲赞》为题作诗:“昔在上古,怀德居位。庖羲作王,世尚醇懿。设卦分象,开物纪类。设网施罟,人用不匮。”“皇羲古神圣,妙契一俯仰。不待窥马图,人文已宣朗”。(宋·朱熹《感兴诗》)同时,关于女娲功绩,诗歌中记载最多的是炼石补天、抟土造人、制作笙簧。其一,女娲补天: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在《了观师绣观音赞》中提到了女娲补天的场景:“知落处,女娲补天夜夜雨。”同为北宋文学家的苏轼作《江州五咏浪井》:“谁为女娲手,补此天地裂。”明代亦有两位诗人徐祯卿和张岱分别在《平陵东行》和《玛瑙寺长鸣钟》钟对女娲补天进行了记载,诗中这样写道:“共工触天补女娲,后羿射之摧九乌。”;“女娲炼石如炼铜,铸出梵王千斛钟。”其二,女娲抟土造人类诗歌有: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偶书》中记载到:“女娲掉绳索,縆泥成下人。至今顽愚者,生如土偶身。”宋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田锡在《擬古》中写道:“天风吹雨来,黄土为柔埴。一经女娲手,蹶然含性识。”黄土本为黄土,但经过女娲之手黄土也有了性别等意识。潘牥《相士》中将女娲造人的形态也作了记载:“女娲抟土费工夫,个个生来个个粗。”;其三,女娲断鳌足传说记载:“女娲断鳌足,轩辕殛蚩尤。”(宋·李复《杂诗》),明代管讷作《墨窗为赵捴谦赋》记载女娲断鳌足的传说:“女娲立极断鳌足,羲画之先无刻木。”;其四,制作笙簧的诗歌记载,宋代有两位诗人张镃和陈宓分别在《杨伯子过访翌日以两诗见贻因次韵答》和《和李艮翁延平山泉韵》中对制作笙簧作了如下记载:“空成由也瑟,难应女娲簧。”;“笛从王晋弄,笙是女娲编”。(宋·陈宓《和李艮翁延平山泉韵》);最后,还有对女娲陵墓的记载,由女娲墓的高大,气势森严,联想到女娲的补天圣功,不禁在内心油然升起敬仰崇拜之情,怀着这样的心情祭拜神像:明代徐贲在《晋冀纪行》中记载了拜谒神像的经过:“空山两高冢,娲皇此中葬。焦土积层褵,势助殿阁壮。大哉补天手,功出千古上。至今炼余石,火气夜犹放。轰雷常祓护,烈风日掀荡。阴林惨可畏,怪木高数丈。百鸟飞绕枝,欲止不敢向。地灵气所钟,祭祷土人仰。经过谒祠下,幸获拜神像。──右女娲墓。”此外,后人所作《女娲赞》等诗赋除了歌颂女娲功绩,还记载了女娲人首蛇身形象及上古国君的地位:《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就将女娲的形象进行了记载:“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曹植《女娲赞》中对女娲的功绩进行了称颂,原文如下:“古之国君,造簧作笙。礼物未就,轩辕纂成。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华七十,何德之灵”!2.历史文献中的伏羲女娲历代文献中对伏羲女娲的出生、名号、形象、功绩、习俗、祭祀及遗迹等有不少记载。(1)出生关于二人出生、出生地传说记载的有:“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牺。长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燧人氏后,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百王为先。”(《帝王世纪》)“庖牺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其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拾遗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含神雾》)“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遁甲开山图》)帝女游于华胥之渊,感蛇而孕,十三年生庖牺。(《路史·后纪一》罗苹注引《宝椟记》)“伏羲生成起(纪),徙治陈仓。”(《路史·后纪一》罗苹注引《遁甲开山图》)“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清·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2)名号关于伏羲、女娲名号的记载。有的称伏羲为“大皞”,有的说伏羲因制作捕鱼的网,使人民有鱼肉而得名“炮牺氏”,有的称伏羲之名为“庖牺氏”、“牺皇”的谬音,还有的说伏羲又叫做庖牺、伏牺、宓牺:“其帝大皞,其神句芒。”(《礼记·月令》)“太昊…天下号曰炮牺氏。”(《汉书·律历志》)“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是为牺皇,后世音谬,故谓之伏牺,或谓之虑牺,一号雄皇氏。”(《帝王世纪》)“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牺,亦谓伏牺,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教,故曰宓牺。”(《拾遗记》)“女娲氏,亦风姓也。……一号女希”(《帝王世纪》)“女娲,伏希之妹。”(《路史·后记二》注引《风俗通》)(3)形象关于伏羲、女娲形象的记载颇多,伏羲形象主要有身高不同凡人,眼睛大,视力极好,人面蛇身或龙身、牛身等等,女娲形象主要突出善于变化,人首蛇身,如:“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山海经·大荒西经》)“庖牺氏、女娲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列子·黄帝第二》)“皇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淮南子·说林篇》)“春皇……长头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须垂委地。”(《拾遗记》卷一)“伏牺氏,日角、衡、连珠”(《太平御览》引《孝经援神契》)“伏羲人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太平御览》引《帝系谱》)“帝女娲氏……亦蛇身人首。”(《帝王世纪》)“《玄中记》云:‘伏羲龙身。’《灵光赋》乃云‘麟身’。《文子》云‘蛇身麟首有圣德’。故《周燮传》注云‘麟身牛首’,非也。《补史记》、《世纪》、《帝系》皆云‘蛇身牛首’。”(《路史·后纪一》罗苹注)“伏牺大目、山准、日角、衡而连珠。”(《路史·后纪一》罗苹注引《孝经援神契》)“女皇氏……蛇身牛首宣发。”(《路史·后纪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mabulili.com/wxtq/28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