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17年前的年,“非典”疫情封闭管理期间,写了两篇随笔《“非典”生活的“非典”日记》《听雨,穿越生命的隧道》,记下了当时“非典”封闭管理期间的点点滴滴。17年后,又逢“新冠”肺炎疫情封闭管理,写下这篇文字,记录封闭管理期间的所思所悟,以纪念这段特殊的日子。
一述——述“悲”
总以为自己还年轻,50岁却这么悄悄地到来了。人生过了大半,不免失落,失落中又不免多了几分怅惘……设想过几种“五十大寿”的过法,却从未想到,自己的50岁生日,会在监狱高墙电网的封闭环境中度过,肃穆中有几分压抑,却也蕴藏着生机。我想,这生和机,拆分下来,大概有几层涵义吧,生命,生死,生存,机会,新生,重生……一场瘟疫,逼迫着人们思考生死、人性,人生、价值、取舍等等问题。打开疫情通报,每天跳动的数字,都是一个活生生生命的逝去。每天看着冷冰冰的数字的跳动,几乎成为一种常态和惯例,有时也会生出几分感慨,看到数字的不断减少,甚至有几分欣喜。但数字背后,却是一个个亲人的离开,一个个家庭的悲戚……经历过灾难,才懂什么是岁月静好,什么是负重前行。这场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有时候,好好活着真是一种奢望。都说“洪福齐天”,年8月,94岁的老父亲过世,原本我们心里想着也许他老人家可以有“百岁高龄”的洪福。但回头想想,为什么一定要“齐天”呢?物极必反,月满则亏,《易经》中已经把这个道理阐述得很明白了。在陪伴他老人家度过他生命中最后岁月的日子里,面对他这最后的几十个痛苦难熬生不如死的日日夜夜,对生死的理解,我们有了更加深切!二述——述“喜”
弘一法师曾以其颇具特色的“弘一体”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大字,对他的一生进行总结。四个字,虽言简,却意蕴深远。一“悲”一“欣”,写出了这位多才多艺、一生传奇的大师对人生的慨叹和大彻大悟。有悲就有喜,悲和喜,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如影随形。就像疫情刚刚爆发时,到处充满悲痛、慌乱和凄惶;随着举国上下齐心协力使疫情逐步得到初步控制,欣喜、希望和秩序便如期而至了。我的50岁生日,也是我作为监狱民警的第27个生日。沿着50年的时光隧道,向后望去,人生就像一个摇曳多姿的大树,50年的年轮,装得下四海风云,容得下千古恩怨。我们这代人,留下的最深青春记忆,恐怕还是那个年代令人如醉如痴的歌声。“再回首,我心依旧”“走在风雨中,我不曾回头”“前尘往事成云烟,消散在彼此眼前”……姜育恒戴着墨镜身穿风衣的潇洒身影,童安格忧郁深邃的目光……20岁左右的青春少年踏着时代的节奏和韵律,一路高歌,激情澎湃……曾想过邀几个大浪淘沙后的好友痛饮一场,高吟“人生几何,对酒当歌……”据说曹操当年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好53岁,却依然豪情万丈。记得20年前30岁时,写过一篇随笔《三十岁随想》,彼情彼景,历历在目,恍如昨日。都说四十不惑,因为天资钝愚,总感觉依然有很多的困惑,并无不惑之感,所以始终没有动笔写点纪念的文章。《三十岁随想》后收录在我的第一本书《沉沦与升华》中。曾经为我那时的年少轻狂而忐忑,直到这本书在司法部获奖,心中稍安。以现在50岁的年龄,回首再看,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毕竟一个年仅30岁的年轻人,曾经努力过,留下岁月的印迹,年少轻狂但又何妨?至少没有为蹉跎岁月留下遗憾!50岁,意味着什么:20岁的浪漫,30岁的迷茫和40岁的躁动,此刻都成了过眼云烟,再不会像20岁时为赶时髦去硬啃萨特和尼采……50岁,就像一杯陈年老酒,散发着愈久弥香的醇色,不会再让心灵做孤独的旅程。红泥小酒,浅斟低饮,看明白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随着岁月之舟的前行,心胸开阔了许多,对世事看淡犹如天边那一缕轻飘的云彩。放眼望去,只有圈圈涟漪泛去,愈远愈平愈静,行囊和心一样的沉甸甸,心会追逐自东而西的日落日出,走在人生的午后,抬头看看天,太阳温和了许多,迎面而来的风也轻柔了许多。当再次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会觉得朝霞是美丽的,但夕阳的余晖更精彩。春天固然是生机勃勃,万象更新,但秋天更是秋高气爽,硕果飘香。到50岁这个年龄,不再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经历了喧嚣与辉煌,经历过挫折与痛苦。豪气与霸气已渐渐远离,常常会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听窗外的鸟鸣,听小贩的叫卖,听自己的心跳。夕阳下,与爱人轻挽臂膀,徜徉在落日的余晖中……也许没有了年轻人激情的热烈,浪漫的狂喜,但它却籍由岁月的琢磨,时光的洗礼,闪烁着睿智与理性的光芒,表现出理智与恒久。50岁,不再轻狂,不再莽撞,考虑更多的是肩上的责任。50岁,灵魂重新归位,权势与钱财不再羁绊脚步,仁爱悄无声息地占据心灵。懂得了生活的滋味,懂得了对生活的爱、责任和敬畏,懂得了珍惜生活的点滴,洞悉了过去,醒悟了时下,看穿了未来。 面对疫情,20岁、30岁、40岁、50岁显然有不同的认知,除去国家和单位要求的种种,单就个体,时间变多了,看电视刷手机变成了常态,50岁,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不如用来阅读和思考,与智者交流,与哲人对话,给人生来一次断舍离。平时看了许多碎片的知识,诸多碎片化的感悟和思考,很多有用的东西没有平台来承载,这时不妨建个个人微博账号或拿出传统的日记本,来一个“阅读思考与认知的大整理大升级”——这,才是50岁。三述——述“道”
老子讲天道,孔子讲人道,庄子讲盗亦有道……近期读到《领导文萃》上一篇文章,集中笔墨阐述了“官场中的道德分量”,文章指出,道德上站不住脚的东西,政治上同样站不住脚。讲道德,政治才能长远;不讲道德,政治虽然一时取得胜利,但从长远来看,终是昙花一现。由是,我们就能理解武汉疫情爆发期间,某些官员和专家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引发了怎样的民怨沸腾!灾难面前才是人性最真实的暴露。从年“非典”到现在的“新冠”,从疫情的源起、疫情的发生、疫情隐瞒、疫情的发现、疫情的爆发,我们不得不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还有,敬畏规律和科学,不然,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里的规律和科学是什么?我想,这就是古人常说的“道”吧。王蒙专门写过一本阐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书《中华玄机》,重点讲了几千年来我们生活与头脑中的传统和文化,强调我们中华民族与众不同的“天道”与“人道”文化的可敬、可叹、可咀嚼与可珍惜。从《论语述而》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以看出,孔子讲“人道”,更多的指向是德、仁、忠、诚、义、孝等个人道德修为层面。历史上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是司马迁与李陵“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而他还是选择为“有国士之风”的李陵上书辩白以致下狱受刑,这才成就了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美名的《史记》的流芳百世。柏拉图说,人只有在50岁时才开始哲学生涯,这和中国的孔子不谋而合。孔子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说明50岁的确是个人生的分界线。要说50岁的年龄,面对疫情还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我想,那大概就是对谣言的判断力。如今,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做好身边事,面对病毒和疫情,懂规矩、守纪律、讲政治,不恐慌,不造谣、不传谣,静待黎明——我想,这就是天道和人道统一吧。四述——述“晋”
《说文解字》中解释,“晋”,进也。日出,万物进,指追着太阳一直前进。这个解释,颇有点夸父追日、舍命涅槃的意味。50岁,虽然过了人生的正午,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依然要前进,要进步。就像曹操,53岁了,还要豪情万丈地吟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按照《易经》的观点,要“晋”,首先要考虑到“难”,就是我们在人生中遇到的艰难、困惑和挫折。50岁,该是阅历丰富的年龄,而且更主要的,这时候思维并没有迟钝,脑袋瓜更没有糊涂,从踌躇满志到云淡风轻,风风雨雨、艰难困苦,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在50岁这个阶段汇集和消融。“苦而不言,喜而不语”是一种境界,却需要强大内心的支撑,能够自己消化一切痛苦,也能够享受一切喜悦,并以此为养料,促进自己的成长。50岁,能把痛苦化为养分,能把灾难化为祝福,能把复杂化为简单,能把磨难化为幸福。但事物都有另一面,任何痛苦,只要能说与人听,那痛苦就会减轻一半;任何快乐,如果能有最重要的人分享,那快乐也会变成两份。因此,不论苦喜,是否言语,并不绝对,关键要看具体情况,要看是否有对的倾诉对象。譬如,当领导就必须承受别人无法承受的压力和委屈,内心一定要做到足够强大,要有度量去忍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有毅力去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能力去发现身边若隐若现的机会,有勇气去承认和面对自己做错的事情,有胆量接受下属尖锐的批评意见,并且能变成自我完善的动力,不断修正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是50岁对待困难的心态,仅仅是形而上的认识论层面。那么,如果延伸到形而下的方法论,50岁,又当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前不久看到两种观点,感觉说的很有道理:一种观点,对于一个成熟和阅历丰富的年龄阶段,应当善于运用“工具思维”解决困难和问题。事情困难,看似无法解决,往往是我们被表象所困,局限于就事论事。巨石无法搬动,用上杠杆就可以撬动。每个难题都有一个对应的杠杆,学会“工具思维”,总会找到并制作出适应的工具,最终轻松解决问题。另一种观点,是要学会“阶段性思维”,多从阶段性上考虑问题,许多问题就会被理解乃至消解。多从阶段性上考虑问题,就会发现其实不必再走老路,新路就在脚下。就像当下的“新冠”病毒疫情,举国上下齐心协力,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遏止,包括中医在治疗的最艰难阶段发挥了巨大的意想不到的作用,无不体现了“工具思维”和“阶段性思维”的具体应用。其实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多运用“工具思维”和“阶段性思维”,很多问题都会得到有效解决。要“晋”,更要学会以退为进,这也是所谓的“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何?因为,人生,属于50岁的时间真的不多了!前段时间读了一篇《李白为什么不能当官》的文章文章结尾有这么一段话:自己能行的事,才是真正的行。这句话概括地很好,自己觉着行,只是自我感觉良好,不经过实践检验与证明,也只是一句空话。李白做不了官,是因为做官的方方面面有欠缺,但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进而流传千古。就像《孟子》的提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方面,宋代文人颇具代表性: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苏轼,大都经过宦海沉浮,但仍洒脱地面对生活。原因何在?原来在其看来,财富、仕途并不是其全部的人生。他们还有让其沉浸的生活——在茶米油盐与琴棋书画中,人自然变得淡泊安然。当下人感觉茫然失措,大概没有苏轼们对人生真意的彻悟。真正的高手,一定是以心看人,从别人的行为细节和做事动机来分析,这样才能把人看准确。可以肯定的是,以德报怨,退一步海阔天空,在锱铢必较现象依旧普遍的当今,六尺之心是多么珍贵的美德。即使是矛盾激烈的一方,也会为退让一方的美德感到惭愧,这样社会才有可能大同。一个人成就越高,就越能看到他人的优点,说出称赞别人的话。把自己放低一点,这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与人相处和合作必备的一种品德。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你想做的事情,能让自己的方案更加完善;站在对方的利益点上,自然能够提出让对方接受的建议;站在对方的角度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换位思维是一门管理科学,也是一门管理艺术。只有竭尽全力攀登今天的高峰才能让明天更上一层楼。超越别人不重要,绝大多数人付出了80%的努力,可最终的命运仍在中间那个“高概率”区间里面,然后他们就停步了。因此,坚持把事情做好,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50岁是什么?是真正拥有了自己!当一个玻璃杯装满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改装菜油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菜油,只有当杯子空置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自己了。同样,当我们心中装满成见、财富和名利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自己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可强求。人们往往热衷拥有很多,却难以真正拥有自己。(作者张羿是安徽省淝河监狱民警)
幸福的黄丝带
联系-
投稿信箱:deziy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