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唐诗中的长安与洛阳

发布时间:2024/1/8 14:08:08   点击数:

长安和洛阳,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是神一样存在的两个城市,在中国甚至世界历史上都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两个城市就像现在的北京与上海一样,组成双子星,闪耀在世界历史的舞台。这是两个由伟大时代所造就出来的伟大城市,大量伟大的文学家为这两座城市留下了灿若星河的伟大作品,至今依然在世界文化中熠熠生辉。

西安大雁塔广场的大唐盛世雕塑

盛唐文化恢弘大气,包罗万象。作为唐帝国首都的长安,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长安的街市上,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游客络绎不绝,朝堂上,各个国家的使节接踵而至。人们在这里笑谈古今,指点江山。用对长安的赞美来歌颂国家,歌颂时代,因此便有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等著名诗句。

而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注定了它就是这个国家的象征,也是无上皇权的象征,它所有的一切都与这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在那个时代它是全天下人最向往的城市,这里商业发达,歌舞升平。是心怀天下的人一展抱负的宫闱庙堂,也是升斗小民生活安居乐业的生活所在。

唐长安城模型

有的诗人通过描写长安来寄托自己对于朝堂的向往,留下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中榜喜悦,也有“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落榜无奈。更用“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来形容被贬离京后对于重回权力中心的渴望。而更多的人则是用“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长安二月眼看尽,寄报春风早为催”等诗句向世人传递着长安城的美好。

这样的一个海纳百川的繁华都市,让离开的人依依不舍,让在这里的人流连忘返,让没有到来的人无比向往。这些文人们丝毫不吝惜自己的才华和笔墨,给长安城留下了无以计数的动人诗篇。

大唐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

出长安向东,约公里。是盛唐时期的另一座国际大都市洛阳。这座城市跟长安一样,历史悠久。其依靠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物资进出长安的重要中转站。也是各类文化进入长安的重要中转站。也因此成为盛唐时期长安之后的第二大城市,繁华程度直逼长安。

洛阳明堂

与长安不同的是,洛阳没有全国政治中心的光环,但是这也使得洛阳的文化更加的清新和纯粹。撤掉政治束缚的洛阳商业更加发达,酒馆可以通宵营业,城市不需要宵禁。这给文人带来了无拘无束的创作环境,使文化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因此,描写洛阳的唐诗虽然没有指点江山、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但是却更多了激扬文字、豪情尽书的快意潇洒。

“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香车倾一顾,惊动洛阳城”“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这些唐诗名句没有长安城的气势磅礴,但是却有着洛阳城雍容华贵。从另外一角度诠释盛唐时期的强大富庶,国泰民安。

当时的文人们热爱洛阳,在他们心中,长安是他们施展才华,指点江山的地方,而洛阳则是他们青春纵酒,白日放歌的所在。“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为洛阳写下了“华林满芳景,洛京遍阳春”的著名诗句。

隋唐洛阳城模型

这样的洛阳,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于是便有了“令我不乐思洛阳,身欲奋飞病在床”“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柳絮飞时在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的著名诗句。

文人们赞美洛阳,牡丹花是重要因素,它的国色天香、富丽堂皇让人们流连忘返,因此诞生了大量歌颂牡丹的诗句,如“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这样的洛阳,是一片文化的沃土,它的文化充满了交融的魅力,展示了博大的胸襟,文人名士们在这里可以直抒胸臆,谈笑人生。他们挥毫泼墨,用自己的才华,为这座城市铭刻上了流光溢彩的文化符号,让千秋万代无限向往。

洛阳牡丹

长安和洛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盛唐时代的它们,更是用包容四海的宏大气概接纳着八方来客,为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走向巅峰奠定了基础。虽然唐代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逐渐东移,长安和洛阳逐渐退出了中心舞台,但是,在后世的文化作品中,它们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人们用它们来寄托对于大唐盛世的怀念,也用它们来表达对于国家繁荣强大的渴望。它们已经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符号,也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bulili.com/wxtq/26849.html
------分隔线----------------------------